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島嶼筆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島嶼筆記. Show all posts

想。飛台灣 Free Your Mind 公視形象廣告

Posted By weihsi / October 23, 2011 @ October 23, 2011 0 comments

來自於網友齊柏林部落格的介紹:「想。飛台灣」公視形象廣告。

我覺得這種結合高空攝影與動畫的想法很棒:由高空攝影來呈現地面所看不見的視角外,以及藉由著活潑的動畫線條來發揮想像力。這一系列的廣告讓我感受到一種充滿動力的無限可能。本系列分別為都會、海岸、山岳、農業及漁業共五篇,並於「2011年第46屆電視金鐘獎」中獲得「頻道廣告獎」的肯定。



 

ATM 只能轉帳提領,不能確認身份

Posted By weihsi / July 21, 2010 @ July 21, 2010 2 comments

網路圖片:英國導盲犬接受ATM提款訓練。昨天聽到老哥被詐騙集團詐騙的消息,詢問當事人後才發現詐騙手法和我兩年前遇到的詐騙方法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當年我因為有所警覺而識破手法,而老哥這次卻被騙走了一筆不小的金錢。

兩年前我自以為用功地去出版社訂購了一年份的學術月刊,使用ATM轉帳,沒想到當年第一期月刊都還沒寄到我家裡,詐騙電話卻先打來了!印象中,首先出現的是來電顯示是出版社的服務電話的電話(事後知道來電顯示可以造假):

一開始,對方先會表明自己是出版社員工,然後跟我核對我的交易資料,交易資料自然也完全正確。(這情況下很容易讓人相信是出版社一方打來的電話,卻也可得知是交易資料與個資的確是由出版社這方洩漏出去的)印象中對方的理由是說:「由於出版社的疏忽,將客戶的帳戶轉到約定帳戶,所以該帳戶會自動辦理複數期數的分期付款,而導致多次扣款」、「是出版社跟銀行對帳時才發現此分期帳戶的錯誤,並與客戶的交易資料不符」,然後為了防止我被多扣款,對方跟我要求給他們提款卡背後24小時的服務電話,讓出版社和銀行聯絡!



 

當學校將時間還給學生時,家長準備好了嗎?

Posted By weihsi / July 16, 2010 @ July 16, 2010 0 comments

閱讀

在台灣的升學主義的強勢作用之下,需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當學生成績不理想或學壞了,那家長會說「那一定是學校老師的錯!」、「我孩子那麼乖怎麼會犯錯呢?」、「一定是學校沒有教育好學生!」,類似的台詞頻繁地出現在報章新聞之中。我想法是學校所代表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不外乎「學識」與「群體生活」兩種,真正對「教育」發出基礎性與關鍵性影響的,反而是家庭教育,例如是非認知、人格養成與社會倫理等等,這點往往被多數家長所忽略。

今天看了張大春先生《還孩子一千個小時》一文,內容中針對教育局的活化課程提出「變相加課」的批評,甚至希望能依照外國學生的上課時數作為標準,讓我們學生能減少上課的時數。我本身也傾向減少上課時數這方的想法,但是我想表達的是,並非單純的去減少上課時數就代表真的將時間「還給學生」了。

例如,當學校教育把時間還給家庭教育的時候,那家庭教育準備好了嗎?如我們所知,台灣是個長工時、高壓力的職業環境,有些工作環境甚至還有不合理增加工時,薪資不符社會經濟水平等問題,為了緩平家庭所需的開支壓力,雙薪家庭的出現,也造就出「鑰匙兒童」,這種雙親出外工作,小孩獨自在家的問題。換言之,在許多家庭中,家庭教育並無法即時銜接住學校教育所釋出的時數空間。

我想,在討論學生教育的同時,也該同時思考成人那方長工時、高壓力所產生的問題吧?也必須將時間還給家長,讓家長們也可以回歸於投資家庭之中,否則,當學生離開學校後,家長們無力於家庭教育的強況下,也只不過讓學生們轉到美語、才藝、或補習班上課而已。家庭教育,不也依舊遙遠麼。

相關閱讀: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給張大春看



 

幾則公視的寶貝海洋影片

Posted By weihsi / May 5, 2010 @ May 05, 2010 0 comments

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幾則公視新聞「寶貝海洋」的專題影片,才意識到台灣的海岸存在有許多的問題,無論是生態保育、爛捕、魚源資源逐漸減少等。不只影響到台灣漁民的生計,甚至對台灣國土保育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台灣雖說四面環海,「形式上」是個海洋國家,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國家政策對於海洋是非常不尊重與不瞭解的,甚至於基礎教育上,海洋意識也從來沒有落實於教學之中,讓我們對於海洋的未來一直處於無知與不正確認識的情況底下。我想起格友齊柏林曾在文章寫下:台灣的海岸線已經逐漸水泥化了



 

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高院更一審宣判無罪

Posted By weihsi / February 10, 2010 @ February 10, 2010 1 comments

司馬庫斯部落所發生的風倒櫸木事件在去年(2009年)12 月由最高法院發還更審,台灣高等法院於今年(2010年)2月3日進行更一審判決。

高等法院法院依照最高法院「要求重新審視原住民基本法之精神」等發回意旨,並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0 條第 1 項規定:「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同法第 23 條規定:「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的資源利用方式權利」;又按「森林法」第 15 條第 4 項等規定「森林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者,原住民族得依其生活慣俗需要,採取森林產物,其採取之區域、種類、時期、無償、有償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作為本案的考量規範,最後亦採納專家證人(研究原住民文化的學者專家):「司馬庫斯泰雅族部落是集體共同經營生活,部落核心概念是公有領地範圍內的動植物都可由部落成員分享。」等供述,進而採納「必須尊重原住民在領域土地內的傳統習俗行為」之結論。



 

風倒櫸木事件,最高院判決:須於合理範圍內尊重原住民傳統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7, 2009 @ December 07, 2009 0 comments

於 2005 年 9 月司馬庫斯部落所發生的風倒櫸木事件,整起案件在第一、二審法院皆認定有罪的情況下,被控訴的當事人不服判決結果上訴至最高法院,在 2009 年的 12 月 3 日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級審法院的認定,宣示「須於合理範圍內尊重原住民傳統」等具關鍵性認定之判決意旨後,最後發回台灣高等法院進行更審。

2010年2月9日更新:

台灣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三位當事人無罪,請參考:「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高院更一審宣判無罪

司馬庫斯櫸木案 三原民青年無罪 [公視新聞網]




 

過份意識到,外籍配偶的防衛歧視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1, 2009 @ December 01, 2009 4 comments

今天晚上我在微網誌上發出了一則感悟:
剛剛再次過份意識到,台灣社會普遍的於外籍配偶的歧視,以及外籍配偶的反歧視。

外籍配偶的防衛歧視這件事情的開始,應該從去年說起,話說消基會在去年曾針對幾位經營頗具規模的奇摩拍賣賣家發出新聞稿,說某網路賣家在買賣條款上有牴觸消費者保護法(以下稱消保法)的情況,我當時曾針對該新聞稿打篇摘要發表在部落格上。我說得就是《網路購物退貨限制違反消保法七天鑑賞期規定》這篇文章。



 

紐約時報:風災災民對台灣總統感到憤怒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13, 2009 @ August 13, 2009 3 comments

Taiwan President Is Target of Anger After Typhoon - NYTimes.com 紐約時報在8月13日發佈一則關於昨天(12日)台灣政府針對莫克拉風災在台灣旗山地區救援情況的報導,標題破題似的表示《 Taiwan President Is Target of Anger After Typhoon 》(譯:風災災民對台灣總統感到憤怒)隱約透漏著對於台灣政府的執政團隊的不滿。最後,感謝網友 mlkj24 熱心翻譯外電全文,可參考《紐約時報對馬英九處理颱風的報導》一文。

順便一題,同個場景(旗山國中)的台灣媒體新聞為《馬英九勘災,少女哭倒在懷裡》大意是馬英九接受災民的陳情後,直升機救難也隨之出動的感人新聞。(不過,實際上距離災情發生已過四天了)



 

法定法官原則所引發的扁案爭議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30, 2008 @ December 30, 2008 2 comments

圖片標題12月24日,前總統陳水扁先生及其家族所涉及之相關弊案,受繫屬之台北地院有意將特偵組日前所起訴陳前總統等十四人涉及之貪污洗錢案及被告四人之國務機要費案為併案之處理,相關訊息在發布新聞稿之後,引發了外界就台北地院之本案之作為表達了相當多的討論,並與「法定法官原則」作諸多比較與探討。

12月25日台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孟皇於中國時報投書《誰在乎法定法官原則?》一文。特別的是,林法官的文章是雖然有就併案問題作小幅的評論,但是文末的重點,大多強調台北地院內部分案就金融專庭的設立過程中所引發的問題與討論上:



 

文明衝突論的亨廷頓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28, 2008 @ December 28, 2008 0 comments

亨廷頓今天從新聞得知著名學者 Samuel Huntington 教授(中譯:賽繆爾‧亨廷頓)過世的消息,享年81歲

關於亨廷頓教授的生平,如同一般媒體所刊載的簡介,是一位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學者,任教於哈佛大學,研究美國政府組織、民主分析、國際軍事政治、政治發展等領域,最知名的著作是 1996 所發表的《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中譯為《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即是「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代表性著作。



 

當九份山城不再悲情時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6, 2008 @ December 06, 2008 0 comments



這影片是當年「悲情城市」在日本播放的兩分鐘映畫預告片。今年的金馬獎前夕,傳出「九份變樣,侯孝賢有罪惡感」這樣的新聞。電影行銷是近年算是很「夯」的話題,尤其是前陣子有一系列針對韓國電影行銷的報導,其中的結論就是「如果電影行銷成功的話,便可以連帶促進城市的觀光產業」的連結存在。



 

麥寮黑霧依舊灰蒙

Posted By weihsi / October 26, 2008 @ October 26, 2008 2 comments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日前愕然去世了。從消息傳來至今,我閱讀了許多關於王永慶先生這一生的回顧、追悼等等相關文章,也接觸了許多由不同角度去探視王永慶先生的其他問題。特別是他所領導的台塑集團在環保層面上的所產生的議題,由此角度去觀察,所謂的「臺灣企業之光」似乎在台灣的環境保護方面而言,是充斥著蠻橫與不道德的。

我記得小時候常到王永慶所創立的長庚醫院去,也認識過畢業於明志或長庚的朋友。我了解到這些事績是值得去讚揚與追思的,亦不可抹滅。但是當我知道當台塑六輕進駐麥寮之後,當地的天空就壟罩在灰濛的顏色之中時,我心底想的就只有「麥寮的黑霧」可以形容。



 

關於賽德克的不暸解

Posted By weihsi / October 10, 2008 @ October 10, 2008 11 comments


網友 goutybear 在我部落格當中沉寂已久的文章《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發表 comments,指正了我在《賽》文當中的某些缺失,的確是在部落格發表的當時,自己沒有確實的去驗證資料的問題,幸好 goutybear 能夠及時的指正出來,讓我能夠改正,讓我非常感謝他。為了避免自己又誤解了關於賽德克族的相關始末,因此我張貼本文以表達對於《賽德克巴萊》的一些了解,希望有相關研究的網友能夠多方指正,以免錯誤再度發生。最後也希望魏導在電影《海角七號》之後,能重新一圓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夢想。



 

是夏天結束了?寫北京奧運成棒系列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20, 2008 @ August 20, 2008 4 comments

看完一系列台灣代表隊在五棵松棒球場的比賽。自台灣代表隊在剛才(十九日晚間)以二比四的差距敗給美國代表隊的時候,也同時確定台灣無緣晉級四強賽了。當比賽的結果從現場轉播播放出來的時候,我忽然聯想到日本許多以甲子園為背景的青春電影的最後:「當比賽結束後,那麼我今年的夏天也結束了。」

我和台灣的許多球迷一樣,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很可惜的是,所謂的棒球之神今年似乎不怎麼眷顧台灣的子弟兵,從八搶三開始台灣代表隊就彷彿被受傷的消息所壟罩著,而致使許多好手無法參加,接著本土與旅外球員們也紛紛傳出受傷的消息,直到北京奧運出發前,許多選手是帶傷來做比賽調整的。



 

來自台北商港的突堤效應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8, 2008 @ August 08, 2008 4 comments


雖然台灣在地理上可算是海島型國家,但是除地理上的外觀之外,台灣實質上是非常缺乏海洋國家的特質。無論是國家政策,海洋法,環境政策,公共(民)輿論等等。我曾表達個人粗略的觀察與想法在《台灣的海岸落差》一文,不過,台灣對於海岸的漠視依然是個現在進行式,台灣公行政機關與既得利益者依舊粗暴地對待著台灣那美麗卻柔弱海岸線。



 

CHANGE,五十日的平民總理大臣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4, 2008 @ August 04, 2008 0 comments


木村拓哉所主演的日劇「CHANGE」在2008年的五月上映,長度只有短短的十集。故事與角色內容在網路上有許多網友作了諸多介紹,尚未看過的朋友可以在相關連結找到網頁來作為參考。如果以我的感覺去解釋這部日劇,我覺得整部戲會讓我想到平時在報章雜誌看到的「一日店長」,也就是讓非專業人士嘗試在一定期間內擔任某要職的活動,換句話說,如果由我來形容,我會說:

「CHANGE」不過就是「一個單純又天真的平民,跑去參加了一場叫做五十日總理大臣的活動」而已嘛。



 

名為「接觸天空」的競賽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1, 2008 @ August 01, 2008 4 comments

Taipei 101


信義區的地標自屬台灣最高樓的 Taipei 101 莫屬,在101附近也不斷地興建起大樓來,建築工地外是財團的宣傳廣告,華麗的假想圖和誇張的文字設計,設置在人潮往來的看板上,那些什麼「新天地」、百貨或旅館等,我覺得那些廣告的意念傳達已經不只是未來的「美侖美奐」而已。

其實也沒錯,這些建築物不就來自於人類的需求嗎?有想來101的人,所以101建設起來。有需要新光新天地的,所以新天地各館也就一間一間地開幕。那麼,就更別說誠品信義了,它也為了符合人們的需求,而轉型為一座「不單純的誠品書店」。

上圖的拍攝地點即是誠品信義店松高路出口。使用的是$ony T50,背後的天空很藍。右側是已經完工許久的 Taipei 101,明顯地101專屬外觀。左側正在興建的大樓鋼架外的電梯,由下而上逐漸上升,從外觀看懸掛在建築外的電梯已經達到難以想像的高度了,但實際上這座大樓卻尚未完工。它到底會變多高呢,我心裡問著。

我覺得這座看似渺小的電梯,在名為「接觸天空」的競賽裡,比起101更有侵略性。

如果說,這些大樓代表著人類的需求或慾望的話,那麼台北101可以算是無比的高聳了,它的顯眼是會讓人在抬頭仰望時感到畏懼的。不過真正讓人感到焦慮不是這座「高塔」,而是它周圍那些尚未建起的鋼筋支架,它們的存在似乎告訴我們:光是一座101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建造更多!拱給更多的需求。

換別的角度看待,這些建設與發明是中性的,是一些很單純的角度而言。最後,我忽然想起「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詞,不能否認人性或慾望往往是科技進步的動力,我只是對於人們的所欲所求感到摸不著底而已。

相關連結

WeihSi pLurk / http://www.plurk.com/p/1zmqi

Taipei 101 旁的大樓不斷興建,站在底下好像感受不到經濟不景氣似的,看著那些建築物,我對於人無限的慾望感到焦慮。



 

台南大正町那搖曳黑白色彩底鳳凰木

Posted By weihsi / July 20, 2008 @ July 20, 2008 0 comments


上圖是日治時期台南市大正町所攝,右上角有《台南名所大正通り》字樣,推測是日治明信片,時間預估在大正九年(1920年)之後。大正町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平時為林蔭大道,若到鳳凰花開時,大塊的火紅花色綴如豔,如鳳凰般倚枝鑲入藍天,是火焰般那麼紅樣,成為當時台南市的一大特色,可惜圖片成像黑白,無法一睹綠枝紅花的風采。



 

親愛的,我不是花蓮人,沒資格說蘇花高的事

Posted By weihsi / July 18, 2008 @ July 18, 2008 4 comments


我曾經看過一則新聞,花蓮地方民代帶領著花蓮當地人前往台北集會抗議,他們的主張是興建蘇花高。而同樣是花蓮人,是由台北求學的一群花蓮年輕學生所組成的,他們主張反對意見,並認為蘇花高的興建到建成時間過長,聲明:「大人們不該為年輕的他們作決定,未來的花蓮應該由年輕的他們做主」,而媒體稱為「世代的戰爭」。



 

個人資料與 ATM 詐騙

Posted By weihsi / June 27, 2008 @ June 27, 2008 3 comments

網路圖片:英國導盲犬接受ATM提款訓練。不知道怎麼開頭來敘述這麼糟糕的事情,簡單的說,就是我昨天遇到詐騙電話了。電話從昨天早上開始的,不過我有不接陌生電話的習慣,所以前面幾通我都沒有接,直到晚上十點多(我接起)的那通電話,居然也打了五到六通,事後想想可真是「敬業」呀。

詐騙的過程略過不提,是以「取消分期付款帳戶」手法來欺騙受害者到 ATM 使用轉帳功能。我在網路上收尋有紀錄相同手法的文章,例如《喂,你好,我是詐騙集團》或《中國網軍,竊台網拍個資行騙》等文章都是記敘相同的手法。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