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北商港的突堤效應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8, 2008 @ August 08, 2008


雖然台灣在地理上可算是海島型國家,但是除地理上的外觀之外,台灣實質上是非常缺乏海洋國家的特質。無論是國家政策,海洋法,環境政策,公共(民)輿論等等。我曾表達個人粗略的觀察與想法在《台灣的海岸落差》一文,不過,台灣對於海岸的漠視依然是個現在進行式,台灣公行政機關與既得利益者依舊粗暴地對待著台灣那美麗卻柔弱海岸線。

齊柏林先生最近在他部落格發表兩則由於人工建物所產生的「突堤效應」,導致海岸線嚴重變動的例子,可參考以下兩則文章及我所作的摘要:

頭城海水浴場,消失了》[齊柏林『從空中看台灣 』Taiwan from the Air空中攝影]

位在太平洋濱的頭城浴場,曾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但短短十年中,整座浴場七公頃沙灘,加上向北到大坑里海堤,往南到竹安河口,長二千公尺 、寬近二百公尺的延伸腹地,年年縮減,現已完全被海水覆蓋不見。

主要原因是浴場北側的烏石港突堤,攔住原本要補充沙灘的漂沙。」水利署第一河川局代理局長韓光恩說,十多年前烏石港動工築堤後,漂沙被攔截在海堤以北堆積,在外澳形成沙灘新生地,海堤以南的頭城浴場,沙灘少了漂沙,海岸嚴重被侵蝕

台北港的「突堤效應」》[齊柏林『從空中看台灣 』Taiwan from the Air空中攝影]

由於台北港的興建,北防波堤(照片台北港字右側)向外延伸,把淡水河的漂沙擋住,原遭侵蝕的海岸漸漸補了回來(照片中挖仔尾、漁人碼頭一帶)。然而南邊的的海岸(已位於照片外,下罟子外海即八仙樂園附近的海岸)少了漂沙的補給,面臨的則是後退侵蝕。這種因海堤造成的海岸線變遷,在地形學上稱之為「突堤效應」。

「突堤效應」不只是海岸外觀上的變動,或某個港口所遭致大量岸沙堆積,更連帶地影響到海面之下的地質、鹽度和海流變化等等,最後所引發可能就是開發海岸的原生生態浩劫。

台北港口所造成的「突堤效應」,如上圖所示,將會造成淡水河口左岸大量淤積岸沙,如此情形會不會造成將來淡水河疏洪排水問題呢?例如颱風淡水河流域所急待疏洩的大量水量,甚至會不會加重「西北颱」的海水倒灌效應?隨後而來的海水水質變化,是否也對當地的紅樹林生態造成影響呢?

可惜的是,這些問題都被台北商港的經濟效應完全掩蓋。人們為了得到來自海洋的經濟利益,持續地壓榨台灣的海岸。例如東北角地區的無人漁港、北海岸的(垃圾)死亡沙灘、台東杉原海岸等等。這些問題持續發生,卻依舊受到公行政部門的漠視,這些情形顯現出台灣未來的海洋政策或規劃,似乎保留著高度不確定性質,也讓人深切感受到台灣海洋概念的極度落後...

圖片資訊

台北港的「突堤效應」》[齊柏林『從空中看台灣 』Taiwan from the Air空中攝影]。圖片權利為原著作人所有,不受本部落格的「創用CC授權條款」宣告。

相關閱讀

台灣的海岸落差 [WeihSi bLog]

總覺得,台灣雖然外觀上是一個海島型國家,不過,對於海洋卻很陌生,並非說完全不去接觸海洋的意思,而是指「實質上台灣缺少著海洋國家特質」的情形。無論是國家政策,海洋法,環境政策,公共(民)輿論等等。尤其是公共(民)輿論,感覺這簡直是個「弱項」,很難想像台灣這個泛政治化氾濫的世代中,公共(民) 輿論總是相對的「冷清」,是漠視與冷感。別的不多說,台東杉原海岸就是一個現在進行式。



 

4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1. 你很喜歡寫這種很嚴肅的東西...

    ReplyDelete
  2. 就因為嚴肅,所以才很少人去寫。

    ReplyDelete
  3. 大概要死人以後才會被處理

    ReplyDelete
  4. 也因為這樣,我才如此感到焦慮。這大概就是公務人員的「事後病」吧。

    ReplyDelete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