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開發污染 中華白海豚瀕危 (2010/05/01/公視晚間新聞)
俗稱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在台灣已經剩下不到一百隻,政府雖然把中華白海豚列為保育類動物,卻沒有善加保護牠們的棲息地,甚至因為海岸的工業開發和汙染,造成牠們的生存更加雪上加霜,接下來,就要帶你來看,到底要怎麼保護中華白海豚,才不致於讓牠們絕種消失。
模樣可愛的中華白海豚、一身雪白透著粉紅色,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大家能夠近距離接觸時,面對的卻是牠冰冷的屍體。半年多前,牠被漁民發現在苗栗外海擱淺,尾鰭上還有被魚網拖過的傷痕。
這隻中華白海豚的死亡,讓保育人士相當不捨,因為在台灣,牠們只剩下不到一百隻。棲息在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雖然和中國香港珠江出海口的同種,不過牠卻是台灣才有的獨立種群,獨一無二,又被稱為媽祖魚。
來自香港的專家也觀察到,台灣的白海豚因為覓食困難,顯得瘦小,牠們的繁殖力也低,可以說比貓熊還稀有。
台灣的白海豚,身陷內憂外患,除了本身繁殖力低,更大的問題,就在於牠們生活在苗栗到台南的沿海地區,常常在距離海岸幾公尺內覓食、迴游,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環保團體指出,台灣河川的水被攔截,減少了食物來源,另外海岸填海造陸興建工業區、汙染多,殺傷力更大。
儘管大家都認同,中華白海豚數量已經夠稀少了,應該好好保護,不過牠們被公告為保育類動物,法令只保護了海豚本身,卻不管牠的棲息地,目前國內沒有劃設任何保護區來保護。農委會坦言,劃設保護區會嚴格限制魚撈,如果不改變漁民的觀念,要推動、阻力真的很大。
為了讓各界正視中華白海豚生存危機,環保團體發起千人撐傘,排出SOS搶救白海豚的圖形。而環保團體也不斷向主管機關抗議請命。但是,搖旗吶喊的力量還不夠,剩下不到一百隻的媽祖魚,更需要政府明令來保護,讓牠們得以安然優游在台灣西海岸,繼續守護我們的島。
記者 林靜梅 劉漢麟 台北報導。
河川污染鰻苗減 鰻魚產業受衝擊 (2010/04/26 公視晚間新聞)
台灣的鰻魚產業,一年創造三四十億元產值,九成外銷到日本。儘管成績亮眼是養殖技術好,不過再怎麼會養,卻沒有能力做繁殖,也因此靠的就是漁民在河川出海口來捕撈幼苗,只可惜受到汙染的影響,能捕到的鰻苗越來越少了。
肥滋滋的蒲燒鰻魚、肉質鮮美,不過大家吃過鰻魚,卻不見得知道牠怎麼來的?其實是從晶瑩剔透的野生鰻苗、慢慢養大的。
黑夜中,淡水河上開始忙碌了起來。漁船收起漁網,把東西倒出來,透明銀亮的小魚苗,一一現身。這裡是淡水河出海口,每年農曆冬至到元宵,是鰻魚迴游到台灣沿海的季節,天氣越冷,鰻苗就越多。相較於淡水河口,大甲溪口的鰻苗捕撈規模就小了點,漁民直接到溪裡收網,再倒出來挑選,這工作費時費力,不但要專心,眼力更要好。
不過,不管在大甲溪還是淡水河,漁民都面對一樣的難題,就是垃圾真的很多。看看這一倒,一整團烏七嘛黑、根本看不到什麼魚,感覺不像在撈鰻苗,倒像是在撈垃圾,讓漁民無奈,卻無能為力。漁民回憶,以前水質乾淨的時候,幾天抓個上萬尾都沒問題,但現在有幾百尾就要偷笑了。垃圾汙染、造成漁網損害,水質惡化,也讓鰻苗死得死、逃得逃。
汙染很嚴重,鰻苗依舊出淤泥而不染。而這些捕獲的鰻苗,會賣給養殖業者,再飼養一兩年後,九成外銷日本,每年為台灣賺進三四十億元的外匯。只不過,汙染的河水,也讓鰻苗的數量越來越少。當年日本就是因為汙染而造成鰻苗消失,才轉向台灣,一旦台灣步上日本的後塵,損失的將不只是外匯,還有漁民的生計、與令人口齒留香的營養滋味。
記者林靜梅劉漢麟整理報導。
國人大啖曼波魚 環團抨海鮮文化 (2010/04/29/公視晚間新聞)
在台灣的東部外海,還有一種以前大家幾乎都不吃的魚以前叫作「翻車魚」,現在改名成為「曼波魚」,以前漁民覺得這種魚,只有腸子才有價值,沒想到現在是全身上下都很值錢。漁民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收入,不過,也引發曼波魚該不該限捕的保育爭議。
身體圓滾滾,看起來好像只有一顆頭,這就是東部外海經常捕到的「翻車魚」。以前漁民覺得牠只有腸子有價值,所以大費周章抓牠,太不敷成本,不過,現在曼波魚,全身上下都值錢。
2002年,花蓮縣政府把翻車魚改名成曼波魚,大肆行銷,煎炒煮炸,標榜有101種新吃法,成了花蓮新特色,也提高了漁民的收入。
不過政府大力推銷吃曼波魚,卻引發保育團體批評,認為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加上曼波魚長相討喜,甚至被描述到死的時候,還傻傻的笑,吃牠實在太殘忍。面對批評,漁民卻覺得莫名其妙。
花蓮區漁會拿出數字捍衛,指出曼波魚這幾年的捕撈量都維持穩定,平均一年可以捕獲六千到八千尾,每三年就會爆大量,到達一萬兩千尾,去年依舊捕到上萬尾,代表資源非常穩定,而漁會也規定三十公斤以下的小魚不能捕,強調有兼顧保育!
曼波魚打哪來的,數量有多少,到現在還是個謎。到底曼波魚有沒有遭到濫捕?學者表示,目前缺乏調查資料可以證實,也有學者認為,海洋中本來就是什麼東西都能吃,但吃的態度很重要。
花蓮區漁會強調,漁民也懂,過度捕撈對自己沒有好處,只有適度保護,曼波魚資源和漁民的收入才會長長久久。只不過因為缺乏長期的調查,曼波魚到底要怎麼捕撈、怎麼食用,才不算過度,漁民和學界都沒有定論。
記者 林靜梅 劉漢麟 綜合報導。
摸黑來出帆 燈火漁業辛苦討海人 (2010/04/28/公視晚間新聞)
民眾可以吃到新鮮的魚產,靠的可是漁民辛苦出海捕撈來的。其中要吃到美味的小捲或透抽,漁民都必須趁著黑夜中,到海上打開燈火苦苦等待才有的收獲。
今天寶貝海洋專題就要為您介紹所謂的燈火漁業,帶您一起去了解漁民的辛苦。
天色就要暗下來,不過家住基隆的達豐號漁船船長吳國重、才正要開始忙碌。
五十八歲的吳船長,在基隆長潭里漁港土生土長,十三歲就開始討海,捕小捲已經捕了四十五年。雖然晚一點鋒面要來了,但經驗老到的他,把握風雨前的寧靜,把船停在這處海流匯集的地方。天一黑,他打開船上全部的燈光,向海底世界宣布「照過來」。
這就是燈火漁業,利用生物趨光的本能,讓海中生物靠近。不過,燈火是點亮了,還得看海底下賞不賞光,暗夜中,這座海上舞台,持續燦爛的在暗夜中、載浮載沉的等待。
七分運氣,只能全看大海的臉色,眼看東北季風、捲起越來越強的海浪,船長拿出剩下的三分經驗,決定不再等下去。關掉船上所有燈光,開始收網。最後的希望,就寄託在海裡那盞僅剩的小燈。
跟鋒面賽跑的這個晚上,收獲並不理想,漁網內倒出閃閃亮亮、看起來很可口的現撈小捲,但是數量並不多,眼看這趟出海眼看,又要""倒貼""了!
這兩斤小捲,了不起只能賣個三四百塊,捕一整晚油錢卻要花上三千六。不過船長說,討海人沒辦法跟大海討價還價,習慣就好。其實,不只賺不回油錢,討海人還可能得賠上視力,船上高掛著每盞近千瓦的燈,二十盞全開,長期下來,任誰的眼睛也吃不消。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不管收獲如何,夜深了,也只關燈打道回府。吳船長說,只要往好處想,下次也許能滿載而歸,帶給民眾更多新鮮的滋味,他就能再度充滿動力的,帶著生龍活虎出海去。
記者 林靜梅 謝其文 基隆報導。
鯨鯊數量漸增加 海洋保育見成效 (2010/04/27/公視晚間新聞)
一提到鯊魚,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攻擊性很強的大白鯊,不過並不是每種鯊魚都是這樣的,俗稱豆腐鯊的鯨鯊,就因為被抓的時候不會掙扎,被叫成「大憨鯊」,不過以前台灣人愛吃鯨鯊肉,導致捕撈過度,已經被農委會明令禁止捕捉,才讓牠的數量總算止跌回升了。
嘴巴方方,長相憨厚,灰黑色的身體有著白色的圓點,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魚類、鯨鯊,喜歡洄游到台灣來找食物。只是,來台灣找食物,卻因為肉質白嫩像豆腐,加上性情溫馴,最後卻變成我們的食物。
被叫做豆腐鯊或是「大憨鯊」的鯨鯊,因為好吃又好抓,過去,幾乎是海產店的招牌菜,上門的顧客,超過一半會點來吃。
客人愛吃,價格就高,一條四、五歲的小鯨鯊,可以賣到二十萬。不過毫無節制地抓,卻讓牠瀕臨絕種。受到國際壓力,農委會漁業署逐年限制捕捉的總量,最後在97年1月全面禁捕,但漁民當時還是難以接受。
顯然,政府選擇了為鯨鯊設想。不再任人宰割,鯨鯊像是從海產攤撤櫃了一樣,實際走一遭碧砂漁港,並沒有看見有人賣。
不過鯨鯊還是不改傻傻的個性,老往人類的陷阱跑,誤闖漁民定置網的次數,比之前頻繁;去年,更有一尾鯨鯊游進了台南安平的運河裡面,學者表示,禁捕的確看到了顯著的成效。
體型龐大的鯨鯊,是海中巨人,卻依舊抵擋不了魚網,與人類的捕抓。幸好政府祭出禁捕政策,儘管無法保證漁民不會偷抓偷賣,但至少透過管理與限制,已經讓鯨鯊的數量慢慢增加,也讓台灣在海洋保育上,難得拿出漂亮的成績單。
記者 林靜梅 郭俊麟 劉漢麟 綜合報導。
新聞資訊:上列公開新聞報導皆附上資訊來源,按著作權法規定屬合法引用轉載之範圍。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