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前天看見聯合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竹林山觀音寺,重建 12 年燒 20 億」的一則新聞。我在春節時都會與家人到竹林山觀音寺走春參拜,那時只能從圍籬的空隙中看見局部的新建物,新廟宇的確建造得美輪美奐,高大華麗。我相信竹林山觀音寺的改建完工會是宗教與建築藝術界的盛事。
回顧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主祀觀世音菩薩,嘉慶年間開始由所謂的「十八坪位」輪流奉祀,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在日本官方推行「皇民化運動」的背景下,當地的民間信仰遭受打壓,直到隔年(一九三八年)日本官方以「興建日式風格之廟宇」為條件同建廟,隔年(一九三九年)竣工,名「竹林山寺」,取蘆「竹」、「林」口、龜「山」三地名之「竹」、「林」、「山」為名。
戰後,在一九四六年,竹林山寺信徒研議擴建計畫,並決定將原先的日式廟宇改建為閩南式寺廟,直到 1949 年工程全部完成,並同時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