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沿著鐵道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沿著鐵道去. Show all posts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Posted By weihsi / June 19, 2011 @ June 19, 2011 4 comments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去年底,文成有來台北小住幾天,某天他說想趁空閒時到侯硐散心,那時我剛好有點時間,隨即與他約定一起到侯硐去,順便互訴近況。隨後我也約了僑一同過去,文成從鶯歌坐區間車出發,我與僑在台北上車與他會合。

數年前我曾與朋友沿著縣道106線公路來到侯硐,那時的侯硐還是一座沒落礦場的山邊小鎮,不似現在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鮮少旅客造訪,是座靜悄悄的獨立山城。隨著後來「小心貓出沒」的拍貓風潮以及地方政府觀光產業的重視,才逐漸成為近來鐵道旅遊新地點,帶來了大量的遊客與設施建設,與數年前的風貌相比已有很大的轉變了。



 

早期的鐵道警示號誌:響墩

Posted By weihsi / November 11, 2010 @ November 11, 2010 0 comments

早期的鐵道運輸,由於通訊與交通號誌不發達之緣故,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是以「響墩」作為特種號誌,於列車經過時會發出特殊聲響以顯示「險阻」號誌,使車員即時注意並停下列車,屬於臨時緊急停車的聽覺信號。

響墩的外型通常是圓扁形狀的紅色鐵盒,兩邊延伸出扣帶,以便安裝且固定於鋼軌軌面上,鐵盒內裝有炸藥,以重壓作為引爆方式,故列車行經時,響墩因車輪的碾壓而引爆——繼而發出劇烈聲響與濃煙,藉此引起車員注意並停下列車,通常發生於緊急特殊狀況時(如鐵路線故障、斷軌或自然災害時,或前方有列車發生事故被迫在區間停車時),而在事故現場前後 400 至 800 公尺左右的位置安裝響墩。

由於有火藥成份(由國軍聯勤製造),自然有使用期限的限制,長期沒有使用的響墩亦需要經過人工處理,通常以機車重壓作為引爆的方式作銷毀處置,算是一種消耗品。



 

侯硐瑞三礦場

Posted By weihsi / July 9, 2008 @ July 09, 2008 2 comments

侯硐車站 / 瑞三礦場

當我們到達侯硐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左右了。天氣非常不好,陰陰沉沉的,有時甚至會下起短暫陣雨。不知是天氣的緣故或是山城本來的生活節奏,侯硐並不如鄰近的其他景點那般熱鬧,只有少許的繁華紀錄在某些痕跡之中。



 

菁桐石底大斜坑礦場

Posted By weihsi / July 8, 2008 @ July 08, 2008 5 comments

Vivitar 第一捲

之前在網路上閱讀到幾篇介紹侯硐地區的文章,激發起我對於侯硐這個舊礦場聚落的想像,與朋友分享著自己對於這些文章的想法或心得。剛好阿志說也想過去看看、攝影或是紀錄某些痕跡。於是我們就約定成行了。



 

侯硐神社

Posted By weihsi / June 29, 2008 @ June 29, 2008 5 comments


侯硐神社,應稱作為「猴硐社」,無社格,隱匿於侯杜公路旁的雜草叢中,若不仔細尋找,是不容易找到那座被樹叢所遮掩的石造鳥居。目前我對於侯硐神社的資料非常的少,只能從少數的資料推測神社相關的訊息。侯硐神社建造年代不明(但可依瑞三鑛業所奉獻的鳥居來推測出此社應該建於昭和 16 年之後),大概是由於侯硐地區礦業曾於日治時期相當興盛,人口聚集眾多,才有建造神社的需求與資源。



 

那時台灣左側通行

Posted By weihsi / March 29, 2008 @ March 29, 2008 0 comments


在日本,交通行徑方向是左側通行。是由於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政府引進英國交通行徑習慣所帶來的影響(幕府時代武士也因佩刀因素習慣左側通行),日本「道路交通法」第 17 条第 4 項因而規定了「車両は、道路の中央から左の部分を通行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之明文。

日本持續左側通行的交通行徑方式直到現代。在台灣,由於曾與朝鮮半島也接受日本政府統治的緣故,交通行徑習慣也經歷過一段左側通行時期。

上圖「臺北停車場」明信片,可以明顯地呈現左側通行的行徑方向「廣場上的左側車輛向前駕駛,右側車輛以相反方向駕駛」情形,廣場中央是沒有分隔線作出車道區隔。左側通行車輛的駕駛座通常會設計在右側,但日本政府並無強制規定駕駛座的位置,容許輸入來自歐洲或北美的右側車輛在日本行駛,因此進口車輛也不需要再將駕駛座進行改造。


上圖「台北市圓山公園前」的日治彩繪明信片,明治橋上的自行車明顯地是靠左行駛,明治橋兩側的行人方向也顯現出相同的習慣。而日治台灣左側通行的制度,不只限縮於機械車輛,也包括自行車、人力車等,甚至是台灣鐵路的火車行徑方向也是左側通型(台鐵現今左側通行制度尚未改變)。


上圖是昭和十六年(1941年)於台南銀座所攝,在道路上懸掛的交通標誌即是「左側通行」四字。

台灣左側通行制度直到二戰結束後,隨著統治者的更變而轉換為右側通行。但是,在 1970 年代之前,由於尚未將車輛駕駛座位置列入相關交通法令內作為規範,道路上仍然隨處可見左右駕車交錯行駛的情況。



 

新竹湖口老街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5, 2007 @ August 05, 2007 8 comments


從台北盆地西緣至新竹北步的廣大台地地形,從北而南為林口台地、桃園台地以及湖口台地三個部份。其中湖口林口的兩側地勢較桃園台地高,邊緣地帶受到河川侵蝕的影響,地勢起伏較大,在河道切割之下形成了許多交通孔道。桃園台地由於地勢較低,侵蝕少而平坦,早期為了儲水灌溉闢築了許多「比陂塘」,逐漸成為農業產地。

湖口台地為一由西往東狹長而不規則的帶狀台地,是古石門溪沖積扇中最為古老也最高的一部分。台地在長期侵蝕之下,發育出許多初型切割谷地,並且已稍微呈現出丘陵的樣貌,也因此特別形容丘陵地形的「窩」(竹塹地區的客家人將丘陵地三面封閉一面開口的地形特別稱做「窩」) 或「坑」(河川切割丘陵形成較高的崖面谷地)地名,也分布在台地的各角落。台地的範圍涵蓋著新豐、湖口,以及新埔、關西的部份地區。

大湖口地區位於湖口台地西側,地處丘陵和臺地的交接處,是竹塹城北上交通的重要孔道。清光緒十九年(西元 1893 年),由大稻程而來的鐵道建設劃過大湖口地區,並且設置「大湖口火車站房」,形成車站集散地並帶動當時老街的發展與繁華。昭和三年(1928 年),由於地形不良及當時的軍事需求,而改道搬遷「湖口驛」到現在湖口車站現址,於昭和八年(1933年) 鋪設雙軌軌道後鐵路業務逐漸繁榮,形程的新市街為「新湖口」,原大湖口地區的湖口老街稱為「老湖口」。舊大湖口車站如今成為天主堂。

湖口老街隨著鐵道的遷徙,曾經的熱鬧繁華逐漸趨於平靜。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