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戲伶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戲伶人. Show all posts

魔球 / Moneyball (2011)

Posted By weihsi / February 27, 2012 @ February 27, 2012 1 comments

Moneyball (2011)這個周日是個特別的日子,給自己放假一下,晚上和大小姐家人一起選了壹網樂的電影「魔球」來觀看。先說觀影前所吸引的點,首先是 Brad Pitt,他近期的演出作品都獲得不錯的評價,再來這是一個真實發生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所改編的故事,尤其事故一開始──奧克蘭運動家被挖腳的三大球星,對於曾因王建民而關注過紐約洋基隊的台灣球迷應該不陌生才對,也自然對於洋基隊的財大氣粗式地縱橫自由球員市場等風格也相當熟悉,也有點小反感才對。

而電影內容即是說 Brad Pitt 所飾演的 Billy Beane 在這不對等資源的情況下(無法在大財團的競爭下給予相同價值的球員合約),使他決定以統計球員數據的方式,來發掘被低估其價值而便宜的球員。而這個方法與以球探本身經驗來評估球員價值的傳統是有所衝突的,而遭致所屬資深球探與球隊總教練的反對與不合作,最後導致媒體與球迷的嘲笑與不信任,甚至受到原本支持 Billy 改造球隊的老闆與 Billy 自己女兒的質疑。



 

沒問題先生 / Yes Man (2008)

Posted By weihsi / September 3, 2010 @ September 03, 2010 1 comments

沒問題先生 / Yes Man (2008)今天從HBO看到 Jim Carrey 在前年的作品「Yes Man」,台灣譯成「沒問題先生」。之前有看過網友的心得認為笑料過少,而給予負評,我個人是覺得對方太過於偏執於 Jim Carrey 的喜劇印象了,如果能仔細思考影片所給予的人生哲學,並從此角度去看待本片,我認為不失一部好作品,尤其是影片的劇情與節奏也相當詼諧與完整。

劇情方面可以參考網路上的其他影評,我直接跳到今天看到本片(也只有後半)所引發出的的簡短想法。

我個人所解讀是,「Yes Man」裡頭的「Yes」,是指人生的「選項」。我想,人們有時總習慣用自己生活領域所產生的觀點去看待所發生的事件,尤其是人際關係更為冷漠疏離的現代,也因此,在常態性地習慣自己(領域)的觀點後,也會有所警戒(或說惰性)地去拒絕其他(領域)的觀點滲入,如同劇中的「No」,有時候,外在的觀點不單純只是一個幫助(如劇中主角開始不去拒絕別人幫忙的請求),也是一個機會,一個選項。當你對於這選項說了「Yes」,那麼你或許就有機會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經驗。(當然,這經驗有好有壞,而非影片中如劇情般讓主角把妹又加薪)

要注意的是,「別讓自己的人生成為唯一選項」是說一種態度,一種不拒絕嘗試「選項」的樂觀與積極,如劇情所述,必須真心思考且由衷答覆的「Yes」,而非機械式而漫無目的嘗試,當下達目標,自然也要把事情作到盡善盡美才對。(像我之前準備考試的時候,整天說我要開創新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還蠻糟糕的)於是乎,可以歸納出四點守則:

1.別讓自己的人生成為唯一選項
2.積極嘗試,謹慎選擇
3.在選項中設立目標,努力達成
4.最後,用心去體會新生活吧!



 

賽德克巴萊電影最新片段與其幕後花絮

Posted By weihsi / May 19, 2010 @ May 19, 2010 2 comments


部落格曾在2007年的時候發表過關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文章,那時候魏德聖導演為了募集資金拍攝五分鐘的試驗短片,希望能藉此取得投資者的興趣與迴響,可惜的是最後是以失敗作收為結果。但是事件在2008年發生了轉折,那就是當年魏導拍攝的「海角七號」作品創下當時全台高度迴響與票房成績,造成一股「海角風潮」,魏導的電影創作理念受到大眾的重視,包括「賽德克巴萊」。

海角七號的成功,讓魏導重新啟動「賽德克巴萊」的拍攝作工,當時所苦惱的資金募集也因為知名度的提昇而較當時更容易募集,雖然如此,由於拍攝工作開始後,「賽德克巴萊」拍攝成本隨進度不斷提昇,讓本片在重啟拍攝後其「資金不足」、「資金吃緊」的謠言始終隨之流傳(新聞中導演有承認)。



 

藍色協奏曲 / Blueprint (2003)

Posted By weihsi / January 5, 2009 @ January 05, 2009 3 comments

藍色協奏曲 / Blueprint (2003)這次的倫理學課程的內容是觀賞一部影片,並寫下心得。這部影片是一部名為《藍色協奏曲》的電影,影片的開幕場景其實是在加拿大的某森林之中,但是主角──西麗謝林所使用的語言似乎並非英噢,是法語嗎?我心底想著。答案在影片進行一大部份之後逐漸浮現,我想,應該是德國電影才是。

影片的劇情是指某一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伊莉絲謝林發現到自己得了絕症。她想,自己如果沒有這惱人的病痛,那該有多好呢?如果又保持著一樣的美麗,並依舊擁有同樣傑出──甚至是超越──的音樂天分,這樣的「伊莉絲謝林」不就非常地完美嗎?伊莉絲心裡浮現這樣想法後,於是決定接受複製人的植卵手術,生育了一位與她有相同美麗外型,並且能夠擁有並延續她那一手琴藝的複製人,那就是她的女兒,西麗謝林了!



 

當九份山城不再悲情時

Posted By weihsi / December 6, 2008 @ December 06, 2008 0 comments



這影片是當年「悲情城市」在日本播放的兩分鐘映畫預告片。今年的金馬獎前夕,傳出「九份變樣,侯孝賢有罪惡感」這樣的新聞。電影行銷是近年算是很「夯」的話題,尤其是前陣子有一系列針對韓國電影行銷的報導,其中的結論就是「如果電影行銷成功的話,便可以連帶促進城市的觀光產業」的連結存在。



 

我看,你只是愛 Racing

Posted By weihsi / October 14, 2008 @ October 14, 2008 15 comments

我很喜歡電影或廣告場景是完全取自於台北、宜蘭或高雄等等屬於台灣島嶼之中的這些熟悉的風景。例如電影《海角七號》男主角在開頭騎車離開台北的畫面,鏡頭帶過的都是我所熟悉的地方,剛開始我會覺得非常驚奇、興奮並且感到相當地特別,心裡會想:「那是我平常騎車會走過的地方耶!」

接著,會特別去留意鏡頭所取景的是在何處,比對影片當中的場景與自己所生活的同的地方到底有什麼不同?這些地方我知道嗎?這些地方我熟悉嗎?後來我會發覺到,實際上由螢幕的角度(或說攝影師或導演的角度)去重新探視這些我所熟悉的場景,是不同於我實際接觸過的。「怎麼和我平常所接觸的感覺不同?」有時候我會這樣問自己。



 

CHANGE,五十日的平民總理大臣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4, 2008 @ August 04, 2008 0 comments


木村拓哉所主演的日劇「CHANGE」在2008年的五月上映,長度只有短短的十集。故事與角色內容在網路上有許多網友作了諸多介紹,尚未看過的朋友可以在相關連結找到網頁來作為參考。如果以我的感覺去解釋這部日劇,我覺得整部戲會讓我想到平時在報章雜誌看到的「一日店長」,也就是讓非專業人士嘗試在一定期間內擔任某要職的活動,換句話說,如果由我來形容,我會說:

「CHANGE」不過就是「一個單純又天真的平民,跑去參加了一場叫做五十日總理大臣的活動」而已嘛。



 

賽德克巴萊五分鐘募資電影短片

Posted By weihsi / August 28, 2007 @ August 28, 2007 10 comments


2009年,二月。成立「賽德克巴萊」官方部落格於無名小站 / 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

May 19, 2010 update:賽德克巴萊電影最新片段與其幕後花絮

2003 年公共電視改編同名報導文學製播的電視劇「風中緋櫻」,是以 1930 年霧社賽德克族人不滿日人的歧視對待所發生的反抗事件為背景。以當時事件的倖存者「娥賓‧塔達歐」女士 (Obin‧Dadao,日名:高山初子,漢名:高彩雲) 為主角,敘述著主角身為「模範蕃童」的經歷、衝突和兩難,如虛構似的成為時代背景下的犧牲悲劇。

幾乎於同時,當時在網路上流傳著一個五分鐘電影短片,稱為「賽德克巴萊」。來自魏德聖導演的作品,企圖將聚光燈重新聚集在事件的軸心領導人物「莫那‧魯道」的英雄史詩上,於是由這想法概念為基礎,重新強調著賽德克族人的信仰,是來自於他們跟隨著祖靈的庇護,如奇萊山般堅強亦自負地追尋著真正屬於族人的精神所在。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