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上圖是我去年底到台南所拍攝的林百貨外觀,那時尚在趕工修建,建築物外觀仍被鷹架與布幕所遮掩。從二○一○年開始動工修建,經過多年來的規劃與古蹟修復,直到現在終於宣佈「老店新開」!
林百貨,為台南市定古蹟,於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僅遲菊元百貨三日開幕)由日人林氏於台南市末廣町二丁目所開設,俗稱「五層樓仔」,是日治時期具有電梯設備的現代化百貨大樓,當年跟台北市榮町的「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兩大百貨大樓。

能夠拜訪「錦山糯米橋」完全是個巧合。
今天和父母一同參與某長青聯誼會所舉辦的旅遊活動,行程規劃地相當簡單,上午是到新竹關西的「馬武督探索森林」登山健行,造訪馬武督瀑布與老樹等等,午後到統一企業所屬的「馬武督渡假會議中心」用餐,餐點結束之後隨即回程,預計在下午三點前便能結束這場新竹關西之旅。
直接略過上午行程的紀實,事情是發生在我到「統一渡假中心」用完餐點之後,那時我繞著馬武督溪在園區內散步,無意間發現園區外的錦山橋旁有另外一座橋樑,雖說高度與規模都遜於現今的錦山新橋,但是吸引我的是它的橋拱造型,充滿著美感與古意,讓我立刻就能猜測這是一座歷史古橋,並隨即拿起相機進行攝影紀錄。
Starbucks 日前公佈換了新標誌,這新標誌最大的變動在於將文字部份整個刪除,只留下圖騰的部份。聽粉這個舉動讓網路上的粉絲發出負評的聲音不小,甚至有人表示乾脆整個簡化掉算了(注意,我是指文章最後的「補記」圖片)。不過,我的對這新標誌想法倒是蠻樂觀的。

宜蘭中山公園,日治時期就只稱作「宜蘭公園」而已,是在戰後才改為中山公園,在此還是以習慣上的「宜蘭公園」稱之。宜蘭公園位於宜蘭市東南邊,設立於日治明治時期。(wiki 稱一九○九年,但是宜蘭神社一代目在一九○五年就已設立了)
公園內保存許多日治遺址如「獻馘碑」、「日軍通訊中心掩體」之外,相對也有因戰後所遺失的遺址,如「忠魂碑(戰亡建碑?)」、「婢女擇配喻示碑」等,忠靈塔亦於戰後遭受破壞丟棄於獻馘碑附近的草地上,直到二○○一年,宜蘭市公所才重新整理忠靈塔的外觀,設置水泥基座與修補。忠靈塔設立於昭和十一年(一九二六年)八月,十年後自武營遷座於宜蘭公園內。似乎是目前蘭陽境內唯一保存之「忠靈塔(碑)」。

後續消息請見:「老店新開:台南市定古蹟林百貨將以文創百貨模式開放!」一文。(2013/05/05 Update)
在網路上看到台南市定古蹟林百貨進行整修工程的新聞,的確讓人興奮,原因是林百貨在台南街頭閒置許久,終於獲得文建會與南市府的注意,重新進行整修與保護,甚至在未來成為開放參觀的「府城工藝博物館」,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激賞的消息。(之前的林百貨是封鎖建築禁止進入的)
我會注意林百貨新聞的原因,是由於林百貨頂樓北端存有「稻荷社」(企業社)的緣故,可以參考神社旅人的文章「台南州 林百貨社 末廣町的昭和風華遺跡」,目前保留有鳥居、石燈籠、主殿、玉垣等遺址,希望未來整修完畢後相關遺址也能保存下來。

二○○八年十月中旬,我到訪了位於淡水的鄞山寺。正式資料上,鄞山寺的地址是「淡水鎮鄧公里鄧公路十五號」,這個位置事實上是鄧公路與學府路交接的路口上,如果是以淡水捷運站為起點的話,應該從中正東路沿學府路行走大約十分鐘左右,便會看見右方較高地勢的一方有條岔路,那便是鄧公路,而鄞山寺的入口就在這路口旁。
這影片是當年「悲情城市」在日本播放的兩分鐘映畫預告片。今年的金馬獎前夕,傳出「九份變樣,侯孝賢有罪惡感」這樣的新聞。電影行銷是近年算是很「夯」的話題,尤其是前陣子有一系列針對韓國電影行銷的報導,其中的結論就是「如果電影行銷成功的話,便可以連帶促進城市的觀光產業」的連結存在。

三角湧老街,一般人稱作「三峽老街」,係指台北縣三峽鎮民權街的南段,長度大約兩百六十公尺,三角湧街即是民權街的舊稱。三角湧地名起源,是來自於三峽地區位於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河匯流口沖積而成的平原上的關係。在十八世紀中葉時,三角湧是北台灣地區轉運茶葉、樟腦、藍靛和染布的交集中心,並逐漸形成了二百公尺長商業街區。

清領時期,臺北盆地的開墾過程中,河運交通的有相當高程度的重要影響,移民沿著淡水大漢溪往上由開墾,三角湧也藉此獲得發展。移民於三峽地區最早開發的範圍是橫溪、三峽溪、大漢溪匯流口沖積而成的平原附近,即是「三角湧」地名的起源。清領乾隆時期,安溪移民逐漸增加,形成所謂「溪聚落」的發展,三峽第一條街區「三角湧街」便在時期初步成型。
三峽山區產有得製作染料原料的大菁,由淡水河運進布匹後,就近取得清澈的三峽溪水,接而造就了三峽染布業之發展,早年三峽街區的商業即以染布業著名。外國勢力進駐後,鄰近茶區、樟樹的開發,加上伐木、採藤、燒炭等發展,清領晚期三角湧即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利用大漢溪河運作為貿易,成為以三角湧街為中心的商業據點,極盛時期往來船隻達六十艘之多。

在之前所敘述的「台北府城風水軸線」文章當中,簡單地敘述過隱含在台北古城之下的風水理論。也反應出中國自古畏敬自然的心理心態中,對於「建城」一事,漢民族希望藉由風水堪輿學來建構出「國泰民安」的想像,換言之,也因為農耕民族本身與天候節氣的關係密不可分,間接地將「安土立命」的思想,擴張為城市興衰的表意與象徵:

上圖是日治時期台南市大正町所攝,右上角有《台南名所大正通り》字樣,推測是日治明信片,時間預估在大正九年(1920年)之後。大正町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平時為林蔭大道,若到鳳凰花開時,大塊的火紅花色綴如豔,如鳳凰般倚枝鑲入藍天,是火焰般那麼紅樣,成為當時台南市的一大特色,可惜圖片成像黑白,無法一睹綠枝紅花的風采。
日治時期彩繪明信片,《台灣神社遠望,北白川宮殿下風光明媚之境》
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皇太子裕仁親王至台灣神社參拜,路過明治橋,看見明治橋的山水風景,不禁讚嘆:「色美しき青田続きて白鷺の遊ぶも風情あり明治橋」一語,這是當時少數對於明治橋形容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