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日治時期的虎頭埤公園(現虎頭埤風景區),於昭和四年(1929 年)年五月開園,建有「新化社」,於同年六月十六日鎮座,祭神為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十月二十一日(《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載,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昭和十八年(1943 年),建有「新化神社」,九月二十三日鎮座,無社格,祭神為天照大神、豐受大神、明治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十月二十一日(昭和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
以上關於新化神社的網路圖片是翻翻拍自昭和四年版的《新化郡概況》,新化郡役所編印。圖片中上有書頁背面透過來的新化郡役所圖像。與相關資料皆參考自網友 Hank 的文章:「新化社 & 新化神社(2008.10.8) - 神社殘跡」
五股位於臺北盆地西側的觀音山麓一帶,農產以綠竹筍(俗稱「觀音筍」)為主要特產。我小時候住的在五股坑尾的舊家是一個稱作「茶場」的地方,由於(當時)五股是不產茶葉的,我因而困惑過它的命名由來。後來我才瞭解在日治時期,五股山區是以茶與柑橘為農產大宗的主要產地。大約自清領中葉,林口台地、八里坌堡台地及五股丘陵區都有大量種植茶葉的紀錄。五股坑尾一帶是屬於同安陳氏家族的製茶產業範圍,一度外銷至東南亞,直到戰後沒落。
除了茶業外,五股也曾盛產柑橘。據五股志考據,道光年間曾有種植柑橘等紀錄,甚至水碓窠地區的「柑仔坑溪」即因盛產柑橘而命名。五股柑橘的品種是高墻桶柑,來自於廣東省潮州的柑苗。日治時期,五股地區的柑橘不只盛產,品質優等,有所謂「甘脆多漿,全無酸味」的評價。其中更以洲子尾地區的柑橘獲有高度評價(新莊郡五股庄更寮字洲子尾陳能通氏),甚至外銷至日本內地去,以「洲子尾柑」稱號聞名。
五股柑橘、茶葉,在戰後初期逐漸沒落,1970年代綠竹筍的產量逐漸成為農產大宗,柑茶居次,所謂的「洲子尾柑」更因為1967年政府在獅子頭隘口進行爆破疏濬,導致海水倒灌,使得洲子尾即五股洲後村的一級農地土地鹽化,最後導致無法耕種的後果而消失。現代成蘆橋一帶便是當時海水倒灌人工造成的五股溼地。
對於五股柑橘所獲有的評價,當時的我從字面看來感覺十分平淡,反而是對過去的茶業生產比較有興趣(大概是我本人喜歡茶飲緣故),直到今天在友格那裡看到日治時期的鳥瞰圖時,才讓我回想並意識到五股柑橘獲有「名產評價」的存在。

1934 年的新莊郡大觀也可以參考。

圖片資訊:神社旅人 - 鳥瞰圖裡的神社

這張「観音山と淡水河(大屯国立公園)」彩繪明信片,大約於 1930 年代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TAIWAN GOVERNMENT RAILWAY)發行,現今收集於 1939 年發行的《國立公園寫真集》當中。彩繪中的觀音山山群奇麗,似柔美女子矗立於淡水河旁,若稍不注意的觀察,說不住會誤認是北海道摩周湖的彩繪明信片呢。

曾在《台北城風水軸線》一文簡略地描述台北府城所蘊含的風水理論,以及由風水軸線串聯府城和七星山峰兩者當中的關聯:
文章內還有軸線的相關資料可以參考。台北城的軸線是由於建城過程中先後參考兩套不同的風水觀所導致的結果。內部主要街道呈南北向十字交叉,但外圍則呈現向東北-西南傾斜的長方形,造成城內街道與城牆不平行的情況。因此,若由東城牆(今中山南路)、西城牆(今中華路)再加上台北城中軸線作為延長,將會在七星山頂交會,只是在交會之前,三條軸線的劃分範圍也會經過劍潭山巒。
由此可知,東西城牆所延伸往北的軸線,再加上城內中心的中軸線,是以七星山峰為交集點。由擷取 ephemeris 所製作的 KMZ 的圖片可以清楚的看間三條軸線與七星山峰的相對關係。讓我注意的是,三條軸線由七星峰群延伸而下,紗帽山白雲山,再度過芝山岩(神社),隨即落點於劍潭山頂之上,也就是台灣神社的社址地。明治34年 (西元1901年)十月建成。

台灣神社於戰後面臨廢座拆除的命運,保留下來的遺物散落各地,例如劍潭公園入口上或圓山飯店的狛犬金龍,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的銅牛或三峽祖師廟的鳥居石柱等等。而在兒童育樂中心中山北路側出入口的斜坡上,還有屬於台灣神社的石燈籠,正悄然豎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