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城的風水架構

Posted By weihsi / September 29, 2008 @ September 29, 2008


在之前所敘述的「台北府城風水軸線」文章當中,簡單地敘述過隱含在台北古城之下的風水理論。也反應出中國自古畏敬自然的心理心態中,對於「建城」一事,漢民族希望藉由風水堪輿學來建構出「國泰民安」的想像,換言之,也因為農耕民族本身與天候節氣的關係密不可分,間接地將「安土立命」的思想,擴張為城市興衰的表意與象徵:

1.「城」,由風水理論產生出地域性的山川關係。
2.「城」,所代表的權力是上天所庇佑。
3.「城」,帝國 (往往與民間傳說的神話連結) 系統下政權統治的合法延伸。
4.「城」,所代表的權力是「自然、神聖」的。

在地理關係上,「城」所表示的是一種掌控全局的權力象徵,藉由風水理論使得產生出地域性的山川關係,使得統治者取得更具權威的政權延伸。這自然可以從統治權持有者角度去探究。

對於台北府城的風水敘述,參考沈葆楨於西元 1880 年所載:

「伏查艋舺,當雞籠龜崙兩大山之間。沃壤平原,兩溪環抱…,西至湖口三十里,直達八里、滬尾兩口,並有觀音山、大囤山,以為屏障,且與省城五虎門遙對,非特但蘭扼要之區,實為全台北之鑰…。」

對於台灣府城的風水敘述,參考劉銘傳於西元 1958 年所載:

「省城形勢,有關全台氣運,必須相其陰陽,關其流泉。如擇定處或有兇砂惡,來龍不真,或山水陰陽不交,不成格局,均可由身世之看輿者一一指駁。查大墩地方襟山帶海控制南北,實天造省會之基。」

參考《鳳山縣志、卷二》,可探知鳳山舊城的風水敘述:

「乾隆二十九年修的縣志中:康熙六十一年署縣劉光泗築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設四門。左以龜山,右連蛇山。」

對於台南府城風水的敘述:

「府城龍脈自馬鞍安山發下,平洋十三里,直至東門進城。卯乙入首,分枝結學府、道、府署等處。主龍直結紅毛樓、震龍向兌,左邊武廟,右邊縣署。左右高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之結,確證明矣。」
(黃建敏「台灣的城與堡」,1979,建築師雜誌 5、6、7 月)

淡水廳城(新竹)對於風水的敘述:

「地理格局有祖山、少祖山、主山軸弼與朝案的風水形式。」
(崛入憲二,1990)

由此可見,在台灣的所存在的清代城池建構出的風水理論,除了住民當中祈求上天的「安民思想」外,也涵蓋著權威階級的對於風水信仰的依賴。由兩者相互影響的信仰當中,企圖地取得既定的平衡。換句話說,由統治階層的觀點重新去檢視築城系統的風水架構,或許更能夠接近古城整體計畫建造的思想脈絡吧。

相關閱讀

台北府城 [WeihSi bLog]

台北市所俗稱的「城內」地區,是指忠孝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與愛國西路所包圍的長方形街區。在清領時期是建築台北府城的所在地,是當地居民相較於城牆與外已開發地區所做的稱呼。台北府城是清朝政府所規劃的最後一座府城;隨後度過了日本總督府時代與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無論是它的建成、投降、拆除、保存,每個轉折點都隱含著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

台北府城風水軸線 [WeihSi bLog]

台北市所俗稱的「城內」地區,是指忠孝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與愛國西路所包圍的長方形街區。在清領時期是建築台北府城的所在地,是當地居民相較於城牆與外已開發地區所做的稱呼。台北府城是清朝政府所規劃的最後一座府城;隨後度過了日本總督府時代與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無論是它的建成、投降、拆除、保存,每個轉折點都隱含著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