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Posted By weihsi / June 19, 2011 @ June 19, 2011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去年底,文成有來台北小住幾天,某天他說想趁空閒時到侯硐散心,那時我剛好有點時間,隨即與他約定一起到侯硐去,順便互訴近況。隨後我也約了僑一同過去,文成從鶯歌坐區間車出發,我與僑在台北上車與他會合。

數年前我曾與朋友沿著縣道106線公路來到侯硐,那時的侯硐還是一座沒落礦場的山邊小鎮,不似現在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鮮少旅客造訪,是座靜悄悄的獨立山城。隨著後來「小心貓出沒」的拍貓風潮以及地方政府觀光產業的重視,才逐漸成為近來鐵道旅遊新地點,帶來了大量的遊客與設施建設,與數年前的風貌相比已有很大的轉變了。

侯硐貓村攝影
侯硐貓村攝影

僑使用數位相機 Sony DSC-HX5V,我和他在車站裡大玩裡面的環景攝影,鐵道設施如長形月台非常適合作為環景攝影的題材,誇張的變形與鐵道縱深等內容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上圖攝於台北地下月台,下圖攝於侯硐車站,圖中一直出現的橘色皮衣的MD也是我(羞)。我和僑搭乘假日加開的區間快車,票價約70餘元,車上的旅客非常多,好多人帶著單眼或數位相機,隨意交談之下,才發現僑座位旁的旅客也是想到侯硐拍貓的。當我們到達侯硐車站時,光是月台就遇到三隊大型的攝影團,人數都40到50人左右,光是團體就可以把月台塞滿了(如下圖左側就是一個攝影團),出了車站又遇到更多團體在拍照,這樣的現象真的很特別。

侯硐貓村攝影

我們三人先在車站討論今日的照訪路線,那時僑拿起我的相機拍了人家小女孩的背影(怪叔叔?),作了個短暫的器材交流。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我從二樓望去,車站的對面是個小型的站前老街,數年前的老街只有小間的雜貨店舖與稀疏的歸人來往,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許多旅客都非常推薦的古早麵店了,不過,如今因為旅客人數大增,站前老街隨即轉型為小型卻密集的商業區,小吃飲料店林立,當年「沒落山城的寂寥感」逐漸被商業化取代了。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車站的迴旋樓梯,我的鏡頭焦段似乎還無法展現出它的構造與特色。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有火車來了,拍攝一張行人與列車對比的題材,不過題材似乎不太顯明。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離開車站到達站前,讓我回顧一下車站的外觀吧。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 侯硐地圖

簡單的製作一份侯硐地區的標示圖。(回顧一下數年前所做的簡單地地點介紹。相對位置沒有太多變化。)

侯硐貓村攝影

走到選煤場,僑又拿起 Sony DSC-HX5V 玩起環景了,這次是直幅模式,因此照片會顯得矮胖,依然有誇張的變形將建築物整個壓縮在影像裡頭。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以前有看過攝影師進入選煤場拍攝荒廢題材的作品,如今選煤場被封閉而不得進入了,卻相對地開放了當年封閉的運煤橋,我們走上運煤橋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選煤場的結構與建築,大量的鏽鐵與廢棄鐵道似乎可以想像當年礦場的規模與模式。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在我拍攝選煤場的同時,遠方的鐵道駛來了白色車體的太魯閣號,我隨即作了另一種構圖,我覺得兩者相比下圖的構圖較不單調。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我注意到運煤橋上有連結著(在上圖的左下方)運煤階梯,我想像著當右岸(圖片左側)礦坑運出煤礦,過橋後再由前方的運煤階梯轉送到(圖片右側的)選煤場去,最後再由鐵道上的運煤列車們,將煤礦運送到台灣各地去的場景;這些手續這些礦業階段,仍然保留著不少遺址在矗立一旁,毫不起眼地等待,等待人們重新去認識它。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由橋上往下看基隆河,清澈透明的河水因深度變化而顯現不同色調的綠色,圖片左側的木屋是新增的觀橋平台。

侯硐貓村攝影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僑使用環景拍攝運煤橋上方,運煤橋上層鋪設了壓克力與木板,旅客們行走其中猶如博物館似的。

侯硐車站 / 瑞三礦場 / 侯硐神社

另一方面,也難以想像當年雜草叢生的危橋風貌了。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車站 / 瑞三礦場 / 侯硐神社

運煤橋的另一盡頭是猴硐坑,比較當年雜草叢生的坑口,在坑口外也設立的解說告示牌。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我們從基隆河的對岸往下游方向走去,下個目的地是侯硐神社,數年前我便是為了造訪侯硐神社才來的這座山城,因為文成和僑沒來過的關係,便決定由我來帶路。此時我回顧拍攝了對岸的山城景物。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如從其他文章對於神社路線的介紹,最熱門與最接近的是從介壽僑走上神社的路線,我們三人所選擇的是較遠的「一百階」路線。當年神社一百街的的路牌依舊存在。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貓村攝影

本來水泥推砌的樓梯路線盡頭是侯杜公路,再由公路走向神社。我們這次改走當年中斷的古參道,才發現到已經過整修如同登山林道寬度的參拜道。下圖是僑用環景拍攝矗立於兩旁的月形燈籠。

侯硐貓村攝影

參道路線會先到達當年的主殿位置,反而先到達神社的頂部,因此如今尚存的兩座鳥居遺址還必須走下正面參道才行。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嚴重毀壞的木造鳥居特寫。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走到正面拍攝水泥鳥居,這次造訪我以 24-70mm 焦段的角度重新拍攝水泥鳥居的正面與「奉獻」特寫。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離開神社以後,我們回到站前老街的麵店進餐(觀光景點的價格),隨後回到車站沿著裝置陸橋到另一頭的著名「貓村」去。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我比較常拍攝的寵物是小狗,對於貓攝影對於第一次拍攝的我還沒抓到訣竅,所以作品都很呆板不夠生動(汗顏),這點我要加強才行。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相對於家裡有養貓又常拍攝貓的僑,對於逗貓或吸引貓注意的方法都非常熟悉,拍攝訣竅也非常瞭解。上圖是僑用車站買得塑膠花來逗貓的畫面。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瞇著眼又縮著小小的腳掌的樣子,真的很可愛。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當然,看見貓咪睡著了,就是趕快拿起相機偷拍牠的好時機;而右側的貓咪,你的眼神也太犀利的吧。

拍攝的過程中,常常有看到很多人以食物餵貓的方式來取得「讓貓靠近」「好的鏡頭角度」,不過我遇到當地照顧貓隻的人員,他們說這裡是「嚴禁餵食貓隻」的,因為貓之會因為人的餵食而不斷食入食物,牠並不會因為「我飽了」而停止餵食,而是會不斷地吃掉人類帶來的時候,最後大量的人潮帶來大量的餵食,最後貓隻會因為如此對消化系統產生嚴重負擔,甚至生命危險。

他們說,已經有很多貓咪因此「吃到內出血」而喪命了。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常常看到很多人一直餵食貓咪,雖然有告示牌嚴禁,這些人為了取得好的拍攝角度還是一點都不在乎。

侯硐神社 /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在貓村,很容易找到這些裝置在花圃上的小風車。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我們在貓村呆了很久,由太陽的色溫才逐漸發覺到時間已近黃昏,我以 105mm 焦段拍攝運煤橋的遠景。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回到車站買票,發現到下一班列車大約還要等待 40 分鐘左右,於是我們走到觀橋平台去,拍攝運煤橋時發現太陽方向是個大逆光!

侯硐貓村攝影之旅

於是我選擇以 105mm 焦段拍攝人們倚立於橋上的剪影。

侯硐貓村攝影

坐上區間車回台北,假日的區間車因為遊客的關係往往會大爆滿。


相關閱讀

侯硐瑞三礦場
當我們到達侯硐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左右了。天氣非常不好,陰陰沉沉的,有時甚至會下起短暫陣雨。不知是天氣的緣故或是山城本來的生活節奏,侯硐並不如鄰近的其他景點那般熱鬧,只有少許的繁華紀錄在某些痕跡之中。

侯硐神社
侯硐神社隱匿於侯杜公路旁的雜草叢中,若不仔細尋找,是不容易找到那座被樹叢所遮掩的石造鳥居。目前我對於侯硐神社的資料非常的少,只能從少數的資料推測神社相關的訊息。侯硐神社似乎是無社格神社,建造年代不明(但可依瑞三鑛業所奉獻的鳥居來推測出此社應該建於昭和16年之後),大概是由於侯硐地區礦業曾於日治時期相當興盛,人口聚集眾多,才有建造神社的需求與資源。

神社位置位於基隆河右岸海拔一百多公呎的山丘頂端,平行基隆河岸,座落於北北東並朝向南南西,西側是基隆河岸,東側為金字碑古道。雖說神社僅為於一座海拔幅度相當平緩的山丘上,但依舊是鳥瞰整片侯硐聚落的最佳景點。



 

4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1. 拍得很棒啊!文首的貓咪與持花逗貓照都好可愛!(大心)
    可惜我現在推嬰兒推車不方便,不然真想去侯硐神社尋幽與貓村訪貓。BTW,你帶很多鏡頭去侯硐嗎?

    ReplyDelete
  2. @chatte
    剛好不用太急著去侯硐呀,等到貓村熱潮過去了再去觀光品質或許會好一點唷!我那次旅行只有帶N2470G和N105G兩隻鏡頭,不過重量就超重的,而且又出大太陽,真的很「操勞」呀!

    ReplyDelete
  3. 侯硐~很想去一趟
    但是看到貓村有這麼多觀光的遊客~就怯步了

    ReplyDelete
  4. wei
    不可否認的,目前所湧入遊客人數的確超出侯硐本身所能負荷的程度了
    這現象讓侯硐的觀光品質降低不少
    我想只能再等待一段時間看看能不能改善

    台灣的觀光一直都沒有長遠的規劃
    只看見短利
    而沒去注重旅遊的品質
    真的很可惜

    ReplyDelete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