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北門承恩門:在忠孝高架橋夾縫中佇立著

Posted By weihsi / February 11, 2007 @ February 11, 2007


台北府城落成於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共有北東西南以及小南門五座城門,北門雖然面向北方,卻由於整座台北城的軸心向東北轉移,因此相對位置則是位於北側偏西處,由於當時清國的首都北京的關係,取其「承接皇恩」之意,稱為「承恩門」。

承恩門由城內可通往洋商聚集的大稻埕與大龍峒,為清廷官吏進出台北城必經門戶,門外設有接官亭,清朝大官便由此門接迎。當時城內通往北門之街道,稱作北門街,是現今的博愛路。


城門的臺座採用於大直地區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並且使用交錯堆砌的建築手法。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在結構設計上是非常穩固的建築。

由於台北府城建設於現代火器興起的時期,於是為了防禦火器的攻擊,台北城除小南門外的四個城門皆採封閉式碉堡式的構造,將城樓完全用紅磚牆圍起,使之與城樓的基座合為一體,內部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呈現回字形設計來保護中央的活動空間,城樓前方只保留一圓二方的窗洞,供防禦及監視的用處,並非傳統樓閣式城門的開放空間。

屋架是傳統式木構架,屋頂是歇山單簷,重脊保留著流暢地曲線,燕尾由兩旁起翹。城門中央開圓拱形內洞,外拱比內拱小,兩拱中間門洞呈矩形,供城門啟閉。門板由厚木做成,外覆鉚釘鐵皮保護,以防止火攻。


北面圓拱門洞外壁上方的城額以石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可能有安平祥和的象徵。門額題「承恩門」三字,落款為「光緒八年」,為西元一八八二年,是由於當時先築城門,再依次建築城牆的關連。 另一側為「良月吉日建」。


為了加強關隘或城池的防禦,而在城門之外修建半圓形或是方形的外墎,成為類似保護城門附屬小城,稱作甕城。甕城的兩側與城牆連結,而且甕城城門與主城門也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以防止攻城武器的攻擊。根據資料,台北城的北門與東門皆有外墎,尤其北門作為大稻埕與城內區的主要通道,加上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北門的防禦特別受到注重,北門除增建外墎外,北門外墎的拱門洞與北門本身門洞間互不相對,並引河溝口作為護城河的加強保護。

北門甕城門上並刻有「巖疆鎖鑰」之橫額,日治時期外墎被拆除時,這塊橫額被移置於總督府官邸之中,成為涼亭的礎石,戰後橫額被移出,最後是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作為陳列(一九八五年),一九九八年二月,移回目前的北門前的空地之上。

明治三十二年(一九八九年),台灣總督府推動「第一次市区改正計画」與建設總督官邸與下水道工程。台北城開始面臨階段性的拆除,一九○四年,台北城垣牆基皆重新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一九○五年,西門拆除。

總督府於下一階段原為拆除包括北門在內的剩下四座城門,後來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日本學者尾崎秀真及其他學者的保留請求下,最後得到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支持,四座城門避免了被拆除的命運。並於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指定為史蹟保存。

直到一九六六年,台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理由,將僅存的東門、南門及小南門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失去了古蹟原本的風貌。

西元一九七六年,忠孝西路與忠孝橋將利用高架道路連結,並且將通過北門本身的所在位置,因此預定不再進行改建而是直接拆除北門。但是在學者極力否定爭取之下,市政府妥協同意修改高架道路的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變原計畫以彎道繞過北門的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道與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至一九九五年,延平南路匝道亦因使用率偏低而拆除。忠孝西路高架包圍著北門,中斷的延平南路匝道原與主線道包夾著北門兩側。

北門時常被搭建牌樓或油漆標語作為國家慶典或政治宣傳。一九七○年代末進行首次整修,城樓外壁也一度被以漆有紅底白線的木板所做成的「仿外壁」包覆取代。一九八三年,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對於外觀的間接破壞才略為減少。

一九九二年,市政府作出承諾:「不再於北門上搭建牌樓或任意油漆」。一九九八年二月,北門再次進行整修,將「巖疆鎖鑰」橫額移回城門前方空地陳列,並且裝設的夜間燈光造景設備。


西元一八九五年的承恩門,圖中之牌樓可通往機器局與接官亭,也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北門外墎的拱門洞與北門本身門洞間互不相對,以及護城河。


「巖疆鎖鑰」橫額位於城門前方空地陳列,並且裝設的夜間燈光造景設備。


兩旁起翹的燕尾,隱約殘留著剪黏裝飾的痕跡。


台北市政府的導覽設施及水準點。城門中央開圓拱形內洞,門縫中堆著垃圾。


「巖疆鎖鑰」橫額(特寫)。


台北北門與台北郵局互相看望。


中斷的延平北路閘道。


延平北路口方向,正進行台北車站周圍工程。


另一側大樓招牌林立。


拱形內洞望城內,延平北路與博愛路分隔。由博愛路(北門街)方向望北門,由於台北府城軸線與城門交錯,所以產生北門出口不面對北門街的景象。


相關文章

古城牆系列之二《臺北府城》 [林小昇之福爾摩沙研究社]

兩江總督沈葆楨1875年到台灣巡察後,奏請朝廷於台北設府並興建台北府城,由首任台北知府林達泉選定地點,1879年繼任的知府陳聚星籌辦募款購地等築城準備事宜。福建巡撫岑毓英1881年來台定下台北府城建城規模,採朝正北方位規劃,並於1882年正式開工興建。

但岑毓英回福建後,台灣道劉璈認為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在風水上屬凶,便將城牆的方位略為順時針轉動,改朝向七星山,台北府城於1884年竣工。繞台北府城一圈大約有4.6公里長,城內的面積約1.6平方公里,台北府城一共開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以及小南門等5個城門。1895年台灣巡撫唐景崧落跑由淡水搭船回中國,台北府城動亂四起,陷入無政府狀態,鹿港商人辜顯榮隻身前往基隆引日本軍入台北城,從此榮華富貴享不盡。

繼續閱讀

台北府城 [WeihSi bLog]

台北市所俗稱的「城內」地區,是指忠孝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與愛國西路所包圍的長方形街區。在清領時期是建築台北府城的所在地,是當地居民相較於城牆與外已開發地區所做的稱呼。台北府城是清朝政府所規劃的最後一座府城;隨後度過了日本總督府時代與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無論是它的建成、投降、拆除、保存,每個轉折點都隱含著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

再訪北門 [WeihSi bLog]

去年二月,曾在部落格上記錄著台北府城與北門的許多事蹟,也留下了北門的攝影記錄,記得那時夕陽西斜,溫暖的黃光灑落在北門紅漆牆上,哪時的中華路口上豎立正一座嚴謹且古老的美學啊,這樣的光影始終留在我的腦海許久,直到現在,除了一些較為模糊的細節外,我的記憶依舊保留著那時的日光、空氣,與城市的喧嘩。



 

12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1. 看著過去的泛黃照片
    真的很難想像車水馬龍的今天
    一直都有個幻想
    希望有天能回到過去看看

    ReplyDelete
  2. 同意Pamcy
    說真的,每次看到這些門,真的很難把過去的車水馬龍跟現在的車水馬龍聯想在一起

    welhsi整理的很讚啊

    ReplyDelete
  3. Pamcy:

    我也想回去看看,尤其是1895年的六月七日那天。笑。

    Robbin:

    這一系列的古蹟算是資料豐富了,雖然還是十分雜亂,但是整理到不算困難。謝謝你的肯定。

    ReplyDelete
  4. 現在才看到這篇文章應該還不算晚吧?笑

    每次經過北門都會多看他幾眼,想像他在清領時期的風貌與大環境的感覺。

    很慶幸自己還可以看到這樣的古蹟,畢竟韓國人大南門已燒毀了。

    ReplyDelete
  5. 說到韓國「南大門」,和北門的保護互相比較,真的讓我們汗顏。南大門雖然燒毀了,但北門躲在高架橋夾縫的苟且偷生,互相比較,無論是不是燒毀或拆除也沒什麼兩樣了。

    ReplyDelete
  6. Weishi:

    很開心發現了這個Blog,看完您撰寫相關的介紹,感到十分敬佩,雖然我也一直不斷努力地紀錄著台北的點點滴滴,但可惜我的文筆及書寫能力遠不及您的程度,一起為文化加油囉!

    ReplyDelete
  7. Wen,你的部落格也很棒押。請讓我門一起努力吧。

    ReplyDelete
  8. 「延平北路口方向,正進行台北車站周圍工程。」
    那不是台北車站周圍工程,而是前鐵路局、原總督府鐵道部在進行整修。

    ReplyDelete
  9. @carla
    你好,那裡是原來的總督府鐵道部沒錯,不過我在2007年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使用「台北車站周圍工程」是另有他意的,我不否認是有反諷的意含存在啦 XD

    請參考漂浪島嶼的「關心總督府鐵道部的未來」一文,以下節錄:

    「還有拜託一件事!鐵道部廳舍根本沒有大修的計劃與經費,現在也無施作工程,何必早早圍起鐵皮,讓人無法觀看,真不知道這算是天才保護法或是現代藝術觀,對於美麗的古蹟建築,要修復就快編預算修,不然就讓她露出美麗容顏,就算要毀要爛,也要讓人看看她的最後遺影,一整年看著那醜陋的大鐵房,實在讓人作嘔。

    那有古蹟不整修、不展示,就用鐵皮牢牢圍住。這種對待古蹟保存與城市景觀的心態,台灣真的是天下第一怪。」

    更何況,現在都2009年了。

    ReplyDelete
  10.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11. 小時後教育說日本人拆城牆
    長大後才發現當時拆牆是歷史必然
    全世界的城市都是這樣
    除非城牆在郊外就不去管它
    況且日本人還刻意把大部分城門都保留下來
    一百年前就有歷史建物的保留概念了
    況且以當時來說台北城的城門歷史並不久啊
    1884年完工...日本人1895年占領台灣
    反倒是國民政府來台後把一些城門的樣式改了
    還給我們日本人猜城牆很可惡的印象教育
    現在想起來蠻有趣的
    知道台灣歷史越多會覺得過去學的東西的矛盾越多

    ReplyDelete
  1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