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神道」的初步心得

Posted By weihsi / October 2, 2008 @ October 02, 2008

1930 年,台灣博覽會政府宣傳資料,吉田初三郎繪最近簡單的瀏覽幾篇關於介紹日本神道的文章,(真的很粗略的文章,對於神道的歷史與演進幾乎都只有標題性的介紹),瞭解到神道信仰由於日本本身文史變動的影響,在每個歷史階段當中都產生有相當大的變化。單純的日本神道,是來自於一種對於原始森林精靈的崇拜思想。這是由於日本群島大部分是屬於溫帶闊葉林氣候,這樣的天然條件使得生存於古代日本的文繩人能夠輕易地取得食物,視此種的自然環境是由於神的恩澤,進而認為萬物皆有精靈的存在,而逐漸產生了神道思想。

進一步結論,神道,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崇拜的是山川神靈。對於這個階段而言,若跳脫神道是否能定義為一種宗教的疑問,至少可以認定一種信仰,如果開玩笑的去解釋,的確有點像「神道は祭天の古俗」的。或許,這樣原始的結構,在實際上還是現代神道最核心的源頭。只不過在各個時代所接續的,是由此源頭與祖先觀念的連結,並加入了氏族保護神的崇拜,融合了日本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信仰。

相對於單純神道思想,在維新之後所引發的「國家神道」是相對難以去論述的一個標題,這是由於對於國家神道的許多研究尚有爭論的關係。由於我並非專業於這個範疇上,於是不方便去論述。只是從廣義而言,大概可以認為是日本政府逐將神道思想實踐於國民生活的統合上。另一方面,我較感興趣的,是在明治 22 年(1889年)所頒布的《大日本帝国憲法》,以憲法明文確立了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地位,也間接地架構了之後日本天皇「現人神」(あらひとがみ)概念的基礎,加上《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等記載的傳說與神道思想做為連結,間接確立神道為國家宗教,由政府供奉祭祀,成為國家的推行政策。

與台灣有所關聯的,即是「海外神社」的問題,若由單純的角度,去檢視神社這個作為信仰儀式的空間的話,神社自然是比較接近神道思想的表徵的,神社被視為神祇與人之間的中介場域,人類希望能夠借而此與神祇進行溝通。現代神社也與民間生活做出結合,例如新年時會到神社參拜,或不同的時節所準備的祭典,或人生重要時刻如懷孕時。以上的元素似乎是與國家神道的某些外觀態樣有所不同。

當然,討論海外神社的同時,自然也需要連結「總督府統治」所帶給人們「專制、壓制」的暗示,甚至是海外神社往往被隨後的統治者與戰爭時期的「軍國主義」或「皇民化」遷綁在一起。事實上我不否認這兩者間存在著相關的關聯,但是不應該過份的負面強調而使的某些中性意義也遭到忽視,我認為,就這論點而言是我目前初步的想法與未來檢視方向的小命題。

到現在我只能透露如此不專業也不成熟的心得而已。畢竟,我還不夠了解。


圖片資訊:官幣大社台灣神社,1930 年,台灣博覽會政府宣傳資料,吉田初三郎繪。

相關閱讀

官幣大社台灣神社 [WeihSi bLog]

兒玉總督完整規劃了日本皇族蒞台時,以總督官邸為中心,參拜台灣神社及視察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固定路線。由總督官邸大門開始即是大街路(今凱達格蘭大道),轉往東門城門,向北起便是寬八間(約14.4公尺)、兩旁種滿相思樹的「敕使道路」(今中山南、北路),沿著大道往東北走,便可通往台灣神社舉行祭儀。另外,通往總督府的大街路也有舉辦夜間遊行等重要儀式的活動路線。總督府為了方便民眾至神社參觀,興建「明治橋」,橫跨基隆河,連接神社和「敕使街道」之間的交通。因此,明治橋算是臺灣神社營建的附帶工程。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