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神社的風水理論

Posted By weihsi / June 26, 2008 @ June 26, 2008


曾在《台北城風水軸線》一文簡略地描述台北府城所蘊含的風水理論,以及由風水軸線串聯府城和七星山峰兩者當中的關聯:

文章內還有軸線的相關資料可以參考。台北城的軸線是由於建城過程中先後參考兩套不同的風水觀所導致的結果。內部主要街道呈南北向十字交叉,但外圍則呈現向東北-西南傾斜的長方形,造成城內街道與城牆不平行的情況。因此,若由東城牆(今中山南路)、西城牆(今中華路)再加上台北城中軸線作為延長,將會在七星山頂交會,只是在交會之前,三條軸線的劃分範圍也會經過劍潭山巒。

由此可知,東西城牆所延伸往北的軸線,再加上城內中心的中軸線,是以七星山峰為交集點。由擷取 ephemeris 所製作的 KMZ 的圖片可以清楚的看間三條軸線與七星山峰的相對關係。讓我注意的是,三條軸線由七星峰群延伸而下,紗帽山白雲山,再度過芝山岩(神社),隨即落點於劍潭山頂之上,也就是台灣神社的社址地。明治34年 (西元1901年)十月建成。

換句話說,相對而言,如果由《台北城風水軸線》一文所述代表台灣省會的台北府城 (預定省會台中城尚未建成) 是面向著七星山峰的,那麼以國幣官幣大社社格的官方姿態出現的台灣神社,在這樣的相對位置上,神社居高臨下,彷彿台北府城向台灣神社臣服一樣,是不是也有征服者企圖對被征服者宣示權勢的象徵意義存在?更何況神社的主祭神就是總督府所神格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這位親王薨後可是有「平台之神」這樣挾帶征服意味的稱呼呢。

而台灣神社確定社址的過程,如《官幣大社台灣神社》一文所述,或許可以做出參考與對照:

最早提出台灣神社建設計畫的,是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時期提出帝國議會的。總督府並於明治三十年(1897 年)設立建設取調委員,最初選定的地點除了台北外,尚有基隆與台南等候補地。最後由於台北為當時的統治中心而確定。

總督府推動神社的建設,最初是以基隆河南岸的圓山為社址,但是由於後藤新平認為格局過小,無法展現日本統治的威嚴,最後選擇了劍潭山作為社址地點。有資料認為這是因為劍潭山能向南遙望台北盆地,甚至於將台北盆地對照成日本京都,台北盆地為「京都」,劍潭寺為「東山」,台北城為「御所(皇居)」,基隆河為「加茂川」,而台灣神社的位置剛好是可以彰顯威德的交集點。

跳脫軸線的討論,重新回到劍潭山的風水傳說,除了鄭成功拋劍落潭的傳說外,劍潭山的風水傳說也是眾說紛紜。例如台灣風水傳說大多與動物形體結合,例如龜穴蛇穴蛤蟆穴等,甚至是螃蟹穴也有相傳。台灣民間流傳的風水傳說有認為劍潭山是為蛇穴,亦有一說為鼠穴。稱蛇穴的傳說認為,日本人不將台灣神社設於圓山或是劍潭邊緣,而是自台北市修建百米參道,將神社立於劍潭山頂上,是因為此位置即是劍潭蛇穴的七吋之處,所謂「打蛇打七吋,要害也」,這表示出日本人企圖以七吋之地鎮住龍脈,藉此建立聲勢。順帶一提,民間傳說中,蛇穴到了現代,由於北安路隧道於蛇頭開通,相對將此穴風水給破了。

我也曾在上述文章簡單的描述台灣神社的風水位置:

劍潭地區有鄭成功拋劍落潭的傳說。劍潭山是由草山的支脈蜿蜒而下,恰若輕點基隆河的隱龍龍尾,前照劍潭,下問圓山平丘,加上整個台北盆地的廣闊明堂,自故便是景觀名勝與風水寶地。這樣的地點吸引了許多大稻埕仕紳在此見有私人住宅,與坐落在劍潭山南麓位置的「劍潭古寺」,甚至是法國領事館租界地的土地。

圓山飯店金龍廳之銅龍

《台灣神社神苑へ一部明信片》圖片左側即是神苑水池的銅龍。

不過,最廣為流傳的,即是所謂「龍尾穴」,此派風水學說認為劍潭山龍脈乃是一條隱龍,這條隱龍只在平地露出頭尾兩端,而劍潭山恰是隱龍龍尾,與木柵指南宮猴山上的「龍頭穴」遙遙相對。現在的圓山飯店金龍廳就是採取此風水理論,金龍廳入口的金龍噴泉,就是龍尾穴的穴眼上。

順帶一提,金龍廳的這條金龍,也是台灣神社的遺物,原來是銅龍,設立於神社的神苑的水池上,一樣成為噴水池的景觀,並且幸運地在戰爭時期躲過了轟炸而保存下來,後來圓山飯店將銅龍鍍金,轉變成為金龍廳「百年金龍」的主角了。

圓山飯店金龍廳之銅龍
現位於圓山飯店金龍廳入口的銅龍水池裝飾。

爲了使台北城能夠遠久統治,清人費盡數年的時日,也經過數位主事者的更替,看盡了所有的風水堪輿,終於將台北城成為清代最後一座風水城。不過這座城卻諷刺地在十年後沒有發揮任何防禦功能,日軍也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進入台北城。在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日人也在能夠長久統治台灣的觀念下,無論在風水軸線上建立神社,或者建立「敕使道路」與總督官邸的建築上,這些細節在在都費盡了心思,企圖在台灣建立起征服者的權威。只是更為諷刺的是,日人依舊在五十年後改變不了政權更替的命運。

所以在這當中應該去瞭解到某些事情,即是統治者不應該重視某些形式上的東西,甚至是變成迷信,因為我們必須認知到,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是統治者更應該去重視且實行的。

相關閱讀

官幣大社台灣神社 [WeihSi bLog]


從台北城景福門圓環開始由中山北路朝北行駛,路過了六條通與兩旁繁密的樹影,道路一路連結到劍潭山底。中山北路自基隆河的南岸往北望去,即可看見中國式建築的圓山大飯店以及後頭那蔥鬱的劍潭山影。那原本稱作中山橋或中山二橋的連結要道,目前正建構著複雜錯亂的高架橋梁。或許我們只能模糊想像著,在那百年之前,日本總督府曾在這之上矗立起名為台灣神社(Taiwan Jinsha) 的建築。

台北城的風水軸線 [WeihSi bLog]

劉璈屬於「巒頭學派」的風水觀擁護者。著重於山川大地的形勢與環境的選擇。他認為岑毓英的規劃使得臺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於是修改城牆的走向,參照臺北盆地的自然風水,將北門與西門間的城牆線遙對最高峰的七星山尖,與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天璣兩星形成東北西南座向,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連帶使得原本方正格局的臺北城向東十三度偏移,其城府的中軸,對準北極星(代表北極星君、玉皇大帝)。規模也稍為擴大為長方形。

台北府城 [WeihSi bLog]

台北市所俗稱的「城內」地區,是指忠孝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與愛國西路所包圍的長方形街區。在清領時期是建築台北府城的所在地,是當地居民相較於城牆與外已開發地區所做的稱呼。台北府城是清朝政府所規劃的最後一座府城;隨後度過了日本總督府時代與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無論是它的建成、投降、拆除、保存,每個轉折點都隱含著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