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在虎頭埤外牆下,發現新化神社神苑基座

Posted By weihsi / November 20, 2012 @ November 20, 2012


日治時期的虎頭埤公園(現虎頭埤風景區),於昭和四年(1929 年)年五月開園,建有「新化社」,於同年六月十六日鎮座,祭神為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十月二十一日(《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載,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昭和十八年(1943 年),建有「新化神社」,九月二十三日鎮座,無社格,祭神為天照大神、豐受大神、明治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十月二十一日(昭和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

以上關於新化神社的網路圖片是翻翻拍自昭和四年版的《新化郡概況》,新化郡役所編印。圖片中上有書頁背面透過來的新化郡役所圖像。與相關資料皆參考自網友 Hank 的文章:「新化社 & 新化神社(2008.10.8) - 神社殘跡

以下紀錄三則與新化神社有所關聯的新聞:

虎頭埤外牆下 發現神苑基座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

文史工作者蔡宗霖讀大學時好奇探索新化神社遺址,意外在虎頭埤外牆下方發現疑似「神苑」基座,最近有機會進入查看,更發現類似防空洞的建築,是目前已知除了「台灣神宮」(現在的圓山飯店)之外,也設有防空洞的神社,證明新化神社範圍比已知還大,也增添新化神社的文化資產價值。

蔡宗霖6、7年前讀大學時,就拿著空照圖追尋新化神社遺址,希望完整追出神社範圍,在靠近虎頭埤外牆旁,隱約可看到日式建築物,但當時是退輔會的氧氣工廠,雖已閒置但無法進入,直到最近闢建為停車場,才有機會一窺內部。

蔡宗霖說,虎頭埤靠圍牆處還保有「玉垣」,是用來區隔神社聖域和外界區域的牆垣;還有「神苑」就是玉垣所包圍的區域,目前可看到外圍駁坎,雖部分被塗上水泥,但大部分保留原貌。駁坎下方有座類似「防空洞」的建物,裡面有樓梯可通往神社,蔡宗霖說,目前僅知「台灣神宮」(現在的圓山飯店)有防空洞。新化神社共有兩代,目前保有的遺址包括二代神社部分,有社號標基座、第一重鳥居、神橋、參道、樓梯、齋館或社務所(現在的紅屋)、玉垣、神苑等,以及第一代「新化社」的社號標、參道、石籠燈等,文化遺跡豐富。

文史工作者康文榮指出,新化神社「鳥居」是目前南台灣僅有保存的「神明造」形式,已找到麗景相館當年拍的老照片,後來被塗上「三軍一家」等愛國標語才保留下來。

據神官陳春木生前記載,日本人建新化神社,當年動員新化郡1萬6千多戶義務勞動,康文榮表示,新化神社除爭取鳥居列入歷史建築,更應全面調查神社遺址範圍以妥善保護。

【2012/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關於新聞中「文史工作者康文榮指出,新化神社鳥居是目前南台灣僅有保存的神明造形式」這段文字,我個人認為有點錯誤,所謂「神明造」是專有名詞,與「神明鳥居」應該是不一樣的稱呼才對。其二是我原本認為當時的神社神官應該都是在台日本人擔任才是,詢問網友後才了解到其實也有台灣人擔任神官的可能,通常是當地教師、警察或郡役場職員等人。

虎頭埤風景區新發現 玉垣遺跡現身 文史工作者籲南市府規劃保存

〔記者吳俊鋒/新化報導〕新化虎頭埤水庫旁的靖國鳥居,為南部目前被發現最完整的一座,各界矚目,而當地的文創企劃師蔡宗霖等人昨天又在風景區內新發現疑似玉垣遺跡,推斷是二代神社的附屬建物,還有石牆結構,年代久遠,期盼台南市政府能一併規劃、保存,留住珍貴的歷史資產。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長林韋旭表示,無論地方希望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將儘速邀集審議委員,連同鳥居、玉垣等日本神社遺跡一起會勘,協助促成。

玉垣遺跡長度廿公尺,位在虎頭埤外的廢棄宿舍旁,緊鄰風景區,但有圍牆阻隔,人跡罕至,因此過去未被發現。下方有棟房舍,連接風景區內二代神社的平台,蔡宗霖認為是附屬建物,研判有防空壕或避難通道的功能。玉垣下方的建物,之前由緊鄰風景區的氧氣分裝工廠所使用,業者已荒廢多年,這棟房舍也跟著閒置至今,兩側特殊的石牆結構,格外引人矚目,門口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警語,蔡宗霖推斷這棟神社附屬遺跡,後來應該變成了一般倉庫。除了玉垣之外,蔡宗霖也在靖國鳥居附近找到了社號標的遺跡,但本體已被拆除,僅留底座。

虎頭埤風景區管理所主任李文章指出,鳥居位於大門南側巷弄裡,包含前方的神橋,都保留完好,如今又有玉垣的新發現,對於日治時期建物遺跡的保存規劃,樂觀其成。

新化文史工作者康文榮表示,二代神社完工於西元一九四三年,文獻記載,當時動員一萬六千多戶參與興建,顯見規模很大,目前在風景區紅厝旁的平台上,仍有階梯遺跡,根據地形,新發現的玉垣,以及向下延伸的房舍,應該都在範圍內。

紅厝可能是當時神社的齋館、庶務所,或者御手洗等,需更多的文獻資料佐證。蔡宗霖強調,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當局陸續清除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的殖民統治紀念建物,很多神社被拆,讓目前發現的遺跡更顯珍貴。

新聞中的「靖國鳥居」個人也認為是報載錯誤,和網友討論的結果可能是記者誤認神社為靖國神社的關係,不過我認為記者能直接指明亞種名稱可能真的有進一部的去訪查相關資料,只是資料來源的誤置才導致藉此參考的新聞錯誤。例如我利用Google搜尋「新化神社」或「新化神社鳥居」,所查到的資料是這篇文章

再補充一下今年二月(2012年2月21日)關於「新化神社」的地方新聞:

台南/看鳥居神橋 探尋「新化神社」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12/02/21

「『新化神社』遺跡,可考慮整體性保留。』台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處長林韋旭等人昨天到虎頭埤會勘,走訪神社參拜路線,他認為鳥居、神橋、淨身所等3座較完整的建築,應指定為歷史建築,而留下部分遺跡的神社燈座、階梯、拜台等,也要完整保留才具歷史意義。新化神社鳥居高約2層樓,以圓形混凝土石柱組成,早年虎頭埤入口就是從鳥居進入,經過一座跨越溝渠小橋(神橋),沿著參拜軸線,往虎頭埤內的神社前進。

鳥居、神橋均還保留,但林韋旭認為鳥居可能遭到變動,「神橋」則是保有當年的原貌。他駐足欣賞許久,對師傅施工準確及細心相當佩服,也可看出日本人對神社建築的重視。嘉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信安表示,日本人1928年興建新化社,後來「升格」,1943年再建照「新化神社」,地點是虎頭埤內的停車場,但兩代神社建築已被夷平,目前保有通道兩旁的石燈座、階梯等,還保有一座「新化社」石碑,但後面的文字已遭破壞。

陳信安指出,日本人興建鳥居有兩大系統,新化神社屬於圓柱型的,另一種形式是兩邊往上翹,較為活潑花俏,但新化神社的鳥居應該沒有被改變過。他認為屬於日本人的建築應該妥善保存,做為歷史見證也是「活教材」。林韋旭說,荷蘭古渠道的年代鑑定較困難,可能還要收集更多的資料證明;虎頭埤保留豐富的「新化神社」遺跡,要完整規劃才有意義,符合歷史建築條件的就朝指定歷史建築努力。 另外神社通道燈座、階梯等,林韋旭建議在舊址設解說立牌。

相關連結:

2012/1/26臺南新化虎頭埤「新化神社」及「新化社」殘跡 - 阿榮哥的花蓮旅遊情報資訊網

戰後兩座神社情況不明,不過跟據 民國90年11月06日 自由時報的一篇有關「新化社社號碑」的報導中,根據擔任過三十多年虎頭埤管理所主任的老鎮長陳進和表示,光復後國軍曾駐紮在虎頭埤,老兵怨恨象徵日本精神的日本神社等建物,半夜拿出水泥抹掉字跡,後來又拔掉丟棄,才埋存在碼頭邊的廢料堆裡。所以由此研判同一時期新化神社及新化社兩神社部份木造建築都在此一時期遭受到破壞!筆者收藏一張民國40年代左右新化神社的老照片,照片中還可見參拜道、鳥居及新化神社齋館玉垣、石燈籠殘跡等構件,可見當時除了這些比較需要大型機具破壞的建築都還保存,即有可能於民國60年代中日斷交之時才全部清除吧?!

日治神社鳥居 古今遊客留步

〔記者楊美紅/新化報導〕虎頭埤風景區外,也有日本神社才有的「鳥居」,高達3層樓高的水泥材質「鳥居」,就位於大門口旁的小路外,見證虎頭埤在日治時代還是神社,並留有淨身所、宮燈基座、神社階梯等遺跡,顯見當年神社具有一定規模。

虎頭埤風景區主任李文章指出,鳥居是人與神的分界點,位於虎頭埤大門口左側的鳥居,保存相當完整,虎頭埤水庫除了是台灣第一座水庫外,在日治時代還是宏偉的神社,提供駐守在新化的日本官員、眷屬前往參拜。

李文章指出,日本人祭拜神社,要由虎頭埤風景區大門左側的鳥居進入,跨過灌溉水圳的舊橋,到達「紅厝」,先在紅厝內沐浴淨身,以示虔誠,再沿著目前園區內的芬多精步道往山上走,步道旁設有對稱的燈籠,以水泥建造,高約二米半,宮燈通道長約200公尺,就能看到神社階梯。

李文章說,虎頭埤水庫歷史逾百年,其內的新化神社建於日治昭和3年,也就是1928年,當初是為了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建,祭祀的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

隨著台灣光復,神社和石燈籠通道被拆除,遊客沿著芬多精步道健行,可見兩旁留有部分石燈籠的底座,而神社現址只剩下水泥階梯,雖然殘破,依稀能窺見當年神社的宏偉規模。(2009/01/21 自由時報)

新化神社考 @ 鯤鯷工作室

筆者根據留下的鳥居是屬於靖國鳥居,且離『新化神社』較近來判斷,推斷該鳥居應屬於『新化神社』所有。從舊照片來看,『新化社』的前方還有鳥居,故更加大筆者的信心。我想這兩個神社所祭祀的神應該是不同的,否則不需要再蓋一座新神社,這兩個神社在光復後均被拆除了。

根據資料,『新化社』奉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氏子為新化街住民,神職人員為台南神社禰宜山口貞,總代為猪口誠與粱道。『新化神社』奉祀天照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及豐受大神。

【台南新化。遊】探尋消失的新化神社~虎頭埤 @ 熊本一家 の 生活紀實

紅厝門口的解說牌介紹紅厝的歷史,原來紅厝曾是虎頭埤神社(新化神社)的一部分,這說明倒勾起了熊本探尋新化神社的興趣了。來虎頭埤多次,每回不是租船划舟,要不就騎車環湖或和同學們到烤肉區烤肉,從來不知這裡曾經有神社。

就這樣,原本帶孩子環湖吹風的計畫,臨時變更為尋找神社遺跡親子探索樂!

順便一提的是,由於要設定文章的永久連結,因此查詢了「新化」的譯文,根據台灣的官方網站有「Sinhua」的(台南市政府新化區公所),有「Hsinhua」(國立新化高中)以及「Xinhua」(維基百科)等版本,最後選擇區公所版本的譯文。

不知道台灣這種「譯文不統一」的現象要到何時才能獲得真正解決呢?

(2013/05/19 Update)

自由電子報 - 新化神社遺跡歷史定位待審查

記者劉婉君/新化報導

台南市新化區文史人士極力爭取新化神社遺跡的官方歷史定位,台南市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昨天前往會勘,有委員認為,遺跡隔局完整,相當有特色,不過結論仍須待5月14日召開委員會討論。

新化虎頭埤風景區內、外保有多項日據時期新化神社1代及2代的遺跡,包括鳥居、拜殿階梯、神橋、石燈籠、社號標、玉垣、地下遺構等,地方積極向市府爭取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今年3月初,日本神奈川大學3位教授來台勘查,認為新化神社地下遺構與台北圓山的台灣神宮地下遺構非常接近,應為同一時代的建築。

市府文資處昨天邀請古蹟歷建審議委員蕭瓊瑞、黃文博、孔憲法、施鴻圖前往會勘,新化區長姚溪海、市議員林志聰等人也陪同,委員們從鳥居、神橋、拜殿階段一路走到地下遺構。蕭瓊瑞說,新化神社遺址最大的意義就是隔局很完整,牆面、階梯、神橋都還在,相當有特色,可惜主要的神社已經不見,未來可透過道路舖面方式,將整個區域標示出來,並可與虎頭碑園區連結。

孔憲法私下表示,新化神社的神橋和地下神宮的形式,都是他在台灣少見的。文資處長林韋旭表示,預計5月14日召開委員會由委員討論以達成共識。

南市第二屆古蹟歷建審議委員出爐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臺南市第2屆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審議委員出爐,包括主任委員顏純左副市長、文化局長葉澤山、都市發展局長吳欣修、孔憲法、李乾朗、林崇熙、施鴻圖、范勝雄、孫全文、徐明福、張嘉祥、傅朝卿、曾國恩、黃文博及蕭瓊瑞等15人,任期自102年1月1日起至103年12月31日止。

第2屆臺南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召開第1次會議,除頒發委員聘書,並針對新化區新化神社遺跡、安南區中石化日式宿舍群指定古蹟或登錄歷史建築進行審議。

有關「新化神社遺跡」乙案,新化社為當時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興建,於日昭和4年(1929)6月16日鎮座。日治末期,據當時的報紙紀錄,因新化社規模較小,新化郡人士遂共同奉仕出資,興建規模較大的新化神社,並於昭和18年(1943)9月23日舉行鎮座儀式。

新化社與新化神社其大部分遺跡坐落在虎頭埤風景區內,現存遺跡如拜殿階梯、石燈籠基座、神明造鳥居、神橋、社號標等,仍可見原神社空間單元。經與會委員討論,咸認新化社及新化神社對地方歷史具重大意義,目前殘存遺構仍可展現原有神社風貌,具稀少性,決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初步定名為「新化神社遺構」。有關具體歷史建築本體及定著土地範圍,文資處將再作進一步確認後於下次會議報告,後續並經委員確認後辦理公告事宜。

至於安南區「中石化日式宿舍群」乙案,經與會委員討論,認為此宿舍區保存方式應就歷史性、區域發展性以及保存可行性綜合討論,決議另組專案小組深入研究,再提會討論。

另外,委員也提出臨時動議,本次會議初步同意新化神社登錄歷史建築,惟大臺南地區或仍存有眾多神社遺構及文物留存,建議相關單位進行整體性調查。

新化神社列歷史建築 審議通過

記者黃微芬∕台南報導

市府十四日召開第二屆台南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第一次審議會議,由副市長顏純左擔任審議委員會召集人主持會議,正式通過「新化神社遺構」為歷史建築,至於中石化日式宿舍群申列案則未獲過關,將組小組研商再議。

昨天審議的新化神社遺構實際上包含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興建的新化社及日治末期(一九四三年)所建的新化神社;後者依虎頭山頭而建,包括鳥居、神橋、社務所、參道、石燈籠、拜殿、本殿等,社苑廣闊、規格完整,西南角的地下遺構更是全台少見。

目前新化神社的保存狀況大致良好,委員也十分肯定其參拜路徑的歷史價值及對地方的歷史意義,決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具體歷史建築本體及定著土地範圍,將在下一次會議確認。

至於安南區「中石化日式宿舍群」申列古蹟歷建案,早在九十四年就曾進行審議,但當時僅辦公室登錄為歷史建築,宿舍群則未通過,此次如何「翻案」解套,委員討論熱絡,最後未達共識,決議另組專案小組深入研究。

昨天會中也頒發了第二屆審議委員聘書,除了副市長顏純左、文化局葉局長澤山、都市發展局吳局長欣修為市府當然代表外,另聘孔憲法、李乾朗、林崇熙、施鴻圖、范勝雄、孫全文、徐明福、張嘉祥、傅朝卿、曾國恩、黃文博、蕭瓊瑞為委員,任期至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2013/03/11 Update)

日專家踏查新化神社遺址

記者吳英華/新化報導

日本神奈川大學津田直樹等神社調查專家昨相偕到台南踏查神社遺址,第一站造訪虎頭埤園區新化神社遺址,這是日據時代日方在全台設立僅有的四座二級神社之一且規格完整,一行人對其時代性保存意義均表示肯定。

位於虎頭埤風景區的「新化神社」建於一次大戰末期,於虎頭埤大門北側依山而建,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完工,具有鳥居、神橋、社務所、水手舍、參道、石燈籠、拜殿、本殿等,目前拜殿、本殿均已不復存在,其規格完整,同與台北的台灣神社、南投神社、魚池神社為台灣僅有的四處有日本政府正式登記的二級神殿。

此行日本學者專家包括「非文字資料」的專家神奈川大學津田直樹、大里浩秋教授,及專門研究調查台灣神社的日本台灣通金子展。全程由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安排、台師大台史所蔡錦堂教授陪同翻譯解說、新化區長姚溪海、園區主任李文章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副處長李雪慈陪同,循著古遺跡踏查鳥居、御水橋、地下遺構、御手洗、第一代神社舊址,中午用餐後並轉往林百貨、菸酒公賣局及成大光復校區營神社遺址進行踏查。

新化神社…地下藏「神的避難所」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2012.11.26 08:41 am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前所長蔡錦堂回到新化故鄉,確認文史工作者發現的新化神社地下防空洞建築,是「地下神宮」,是「神的避難所」,全省目前只發現台北圓山(台灣神宮)有類似建築,南、北呼應相當有歷史文物的價值。
「新化神社地下神秘建築謎底揭曉了!」文史工作者蔡宗霖和康文榮,11月初在虎頭埤牆外新化神社下方,發現一棟神秘的建築,裡面有樓梯與上方的神社相通,蔡錦堂一看就確認是「地下神宮」。

蔡錦堂最近才完成台灣神宮(現在的台北圓山)調查報告,他說,新化神社下方像是防空洞的建物,台灣神宮也有,功能是一樣的,因二次大戰台灣到處都受到轟炸,一旦危急時,為保護神社供奉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神明的聖物,可迅速撤離到「地下神宮」避難。

蔡宗霖說,日本神社不像台灣寺廟會供奉神像,通常只有木片或是銅鏡,或是神宮大麻(或稱神札,由神社發行的神符,上方書寫神社名並蓋有印章),還有信徒奉獻的金牌、繪畫等珍貴文物。

康文榮說,日治時期新化小學校內的「奉安殿」,裡面有「奉安庫」收藏御真影(天皇及皇后的照片)及教育敕語,就曾發現設計兩條「緊急避難」通道,一旦發生狀況時,要保護珍貴文物撤離到安全處所,可見日本人對天皇及神社聖物的重視。

蔡錦堂說,「地下神宮」上方有一棟早年空軍的宿舍,他小時候常去找朋友范毅軍,范現在是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但從沒有走到下方,如今文史工作者發現新化神社有「地下神宮」,是很特殊珍貴的。

「地下通道總帶給人無限的想像力!」新化神社範圍從虎頭埤延伸到牆外,又有神秘通道串聯,蔡錦堂建議,北有台灣神宮(圓山)、南有新化神社(虎頭埤)相互呼應,建議虎頭埤風景區管理處應全面整理,不只具有歷史建築的價值,更有觀光的可看性。

【2012/11/26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化神社 發現日本地下神殿

記者吳英華/新化報導

新化神社西南角發現「地下神殿」,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蔡錦堂昨舉證日本官方史料文獻指該處確為第一代新化社遺址,並與日學者共同從建築細節推測該處應是空襲時神體及寶物緊急避難之處。新化區長姚溪海、園區主任李文章昨呼籲相關主管機關儘速協助完成歷史建築登錄,並將該地撥歸虎頭埤園區,以利統籌規劃整理早日與國人分享。 

李文章說,地下神殿位於新化神社遺址旁、虎頭埤園區籬笆外,該地先前是退輔會氧氣工場未對外開放,地下神宮隱蔽於廠長辦公室及宿舍下方,直到該地轉由環保局清潔隊使用,新化文史工作者蔡宗霖於去年十月發現。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蔡錦堂並在去年底於神奈川大學發表論文揭露此項發現,引起與會專家學者重視,進而促成此次台南地區神社踏查活動。

蔡錦堂說,出示官方文獻證實新化地下遺構(地下神殿)與台北圓山聯誼會現址的台灣神宮遺址的「地下遺構」相同,當時滿州首都新京的建國神廟,都有類似建築體。日本神川奈大學教授津田直樹認同此一說法並表示,從出入口處兩側的裝飾及天花板與牆壁相接處的飾條等細節工法來看,絕非普通的倉庫,應是防空壕的功能,亦即空襲時安置神體之處。唯一和台灣神社不同之處是兩側有窗戶。

李文章表示,虎頭埤是台灣第一座水庫,除了神社遺址之謎,園區還有古老渠道及多處地底神秘坑道,值得文史界進一步考查,感謝新化文史工作界的大力奔走。

日本大學教授會勘台南市神社遺址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即時報導】
2013.03.08 04:30 pm

台南市新化區文史工作者爭取將日據時期的「新化社」、「新化神社」與鳥居等遺址列入歷史建築或古蹟。出身新化的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蔡錦堂今天與日本神奈川大學津田直樹、大里浩秋等教授與台灣神社專家金子展也等,到新化虎頭埤踏勘出土的新化社石碑、新化神社遺址與鳥居、石橋等建築物,希望協助地方爭取列入台南市歷史建築。

【2013/03/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化「地下神殿」遺址 日教授會勘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台南報導】
2013.03.09 03:08 am

台師大教授蔡錦堂發現新化日本神社遺址下方疑有「地下神殿」,去年底在日本神奈川大學發表論文引起重視,津田直樹等神奈川大學教授昨天會勘,建議維護保存並進一步研究歷史價值。
市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長林韋旭表示,下周將邀區公所、觀光旅遊局會商,彙整相關資料供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審議。

新化各界爭取日據時期新化社、新化神社與鳥居等遺址列為歷史建築,昨天蔡錦堂與津田直樹、大里浩秋、台灣神社專家金子展也等學者踏勘虎頭埤出土石碑及遺址。

去年底文史工作者蔡宗霖在神社下方發現「地下遺構」,蔡錦堂表示這處遺構與在台北圓山的台灣神宮遺址結構相同,可能是臨時「地下神殿」。

津田直樹指出,新化神社看得到傳統神社的特殊施工法,應是神社建築,不過神社不開窗,「地下遺構」有窗,是否後來加設,有必要再調查,建議官方保存。

新化區長姚溪海表示,區公所去年3月提出將虎頭埤新化社、日本神社等遺址登錄歷史建築,至今都原地踏步,呼籲市府能加快腳步。

【2013/03/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日專家會堪新化遺構:值得保存

2013-03-09 02:18 中國時報 【曹婷婷/台南報導】

去年十月,新化文史工作者於新化神社西南隅發現地下遺構,推估可能是二代神社附屬的地下神宮,經師大台史所蔡錦堂教授證實並於日本發表論文,引起回響,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津田直樹等人昨專程踏查,建議應該保存。

位於虎頭埤風景區內的新化神社初設時,因規模未符官方認可的神社標準,更名為新化社,後來,因應戰爭非常時期,在今日虎頭埤大門建立第二代神社,正式社名為新化神社,規格完整,有鳥居、神橋、參道等,至今仍保存。

神社西南一隅在去年才被發現有一座地下遺構,消息傳出後,經蔡錦堂教授證實,其與兩年前在圓山聯誼會現址的台灣神宮見到的地下遺構相同,均為因應戰爭時期,為躲避空襲,替神社的神體準備緊急避難空間。

蔡錦堂遂在去年十一月於神奈川大學發表論文揭露這項發現,引起與會專家學者重視,進而促成此次踏查,包括神奈川大學津田植樹、大里浩秋教授及研究台灣神社專家金子展也一同參與。

津田直樹表示,看到這座地下遺構覺得很接近台灣神宮的建築形式,內部陳設應是放置神體無誤,建造年代也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建築物兩邊有窗戶,究竟是本來就有或是後來加裝不得而知,可惜現已無法窺知原貌。

津田直樹表示,他身為日本人,談論保留神社並不宜,但若從時代性來說,這座建築物極具保存價值。

蔡錦堂呼籲,文資處應盡速保存虎頭埤神社及其周邊遺址,畢竟這是難得的歷史資產,且也有潛力變成觀光景點;文資處副處長李雪慈則建議在地人士積極蒐集史料、老照片,豐富神社的文獻,以利於申請提報歷史建築。

新化神社遺址 日學者:值得保存

〔記者劉婉君/新化報導〕日本神奈川大學三位學者昨天勘查虎頭埤新化神社遺址,從地下遺構天花板與牆壁接縫的裝飾工法來看,學者認為應屬於神社無誤,從時代性的角度來看,值得保存,但因現有相關相片與資料很少,未來如欲恢復原貌比較難。

為了研究海外日本神社,三位日本學者津田直樹、大里浩秋、金子展也近日抵台,昨由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蔡錦堂陪同,勘查虎頭埤新化神社鳥居、神橋、社務所、地下遺構等遺址,日籍學者不時拿起相機拍照,得知新化地方積極為新化神社爭取市府登錄歷史建築,津田直樹說,以日人的身分來談是否保留日本神社並不適當,若單純從時代性來看,值得保存下來。

津田直樹說,新化神社的地下遺構和他在台北圓山看到的台灣神宮地下遺構非常接近,與台灣神宮、滿洲國建國神廟等都是同時代的建築,從出入口兩邊裝飾來看,應是放神體的地方沒錯,天花板與牆壁間白色的裝飾工法,也屬於神社、社殿沒錯。但兩邊窗戶究竟是本來就有,還是後來打通再封閉,是比較有疑問的地方。

文資處副處長李雪慈、新化地方文史工作者、嘉南藥理科大教授陳信安、新化區長姚溪海、虎頭埤園區主任李文章等人,昨日也陪同勘查。李雪慈說,新化神社與地方的關係還需要有更多史料、老照片、地圖等補強,希望地方能以主動積極的方式,藉由在地居民留下的痕跡、記憶,找出與早期大台南地區的關係。

2013/04/24 補充:

「地下神宮」列古蹟?下月討論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13.04.23 03:53 am

台南市文化局審議委員會勘新化神社遺跡,有委員認為「地下神宮」是很少見的建築。

新化神社完成在1943年,依文史工作者蔡宗霖調查,新化神社依虎頭山頭而建,有鳥居、神橋、社務所、手水舍、參道、石燈籠、拜殿、本殿等,格局完整。

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蕭瓊瑞肯定新化神社「格局完整」,雖然神社主建築已拆除,但從入口到神社本殿的參道,依稀可推想當年的格局及建築座落位置,加上還有鳥居、神橋、拜殿的階梯、牆面等都還保留下來。

另名審議委員孔憲法也說,依據他多年來的經驗,新化神社附屬的「地下神宮」,形式及功能都是少見的。

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長林韋旭表示,新化社、新化神社等遺址,是否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以及指定保留的範圍多大,審議委員將在5月14日開會討論。

出生新化的台師大教授蔡錦堂認為,新化神社「地下神宮」的建築,和在台北圓山的台灣神宮遺址結構相同,是臨時的神明的避難所,日本學者曾親自到新化考據,認為應屬「神社建築」。

【2013/04/23 聯合報】@ http://udn.com/

保留紅瓦之美 鍾家古厝列古蹟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13.05.27 08:34 am

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一口氣通過新化區新增一處市定古蹟及一處歷史建築,文化資產數目達到6處,在台南市37區中,日治時期的「官方建築物」保留最多,未來可望成為地方發展及吸引觀光的特色。

新指定的文化資產為市定古蹟鍾家古厝、及新化神社遺構列入歷史建築,之前已指定的4處歷史建築為新化街役場、武德殿、公會堂及小學校的奉安殿與講堂。

據文史工作者指出,鍾家古厝建於1885年,創建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起造者鍾氏家族是新化地方望族,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駐鍾家古厝後,被充當為警察局休憩所,為新化首處治安機關,也曾提供糖業試驗場使用。1935年12月5日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本處為御遺跡。戰後才交給新化鎮公所接收保管。

鍾家古厝為閩南建築風格,外觀保留台灣農村聚落紅瓦厝之建築特色,以紅磚與檜木為建造材料。外牆為白灰,山牆部分並有壁鎖(鐵剪刀)飾件,極為優美,是南台灣少見裝飾。

新化神社遺構範圍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興建的新化社及日治末期(1943年)所建的新化神社;後者依虎頭山頭而建,包括鳥居、神橋、社務所、參道、石燈籠、拜殿、本殿等,社苑廣闊、規格完整,西南角的地下遺構更是全台少見。

新化區公所主任祕書鄭道立指出,在台南市37區中,除中西區有多處國定古蹟之外,新化區的文化資產數量,可說是屬一屬二,尤其是日治時期的「官方建築物」,除郡役所拆除外,還保有街役場(行政)、武德殿(警察)、公會堂(集會所)、奉安殿(教育)等,新化神社也屬廣泛的公家建築,在全區是最多的。

另外,新化老街、日式木造宿舍區,雖未列入歷史建築,但都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鄭道立說,歷史建築具觀光吸引力外,整修後將融入在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像武德殿白天是導覽中心,晚上是社區劍道武術訓練場。

【2013/05/26 聯合報】@ http://udn.com/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

 
Copyright 2005 春如月筆記.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