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天看見聯合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竹林山觀音寺,重建 12 年燒 20 億」的一則新聞。我在春節時都會與家人到竹林山觀音寺走春參拜,那時只能從圍籬的空隙中看見局部的新建物,新廟宇的確建造得美輪美奐,高大華麗。我相信竹林山觀音寺的改建完工會是宗教與建築藝術界的盛事。
回顧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主祀觀世音菩薩,嘉慶年間開始由所謂的「十八坪位」輪流奉祀,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在日本官方推行「皇民化運動」的背景下,當地的民間信仰遭受打壓,直到隔年(一九三八年)日本官方以「興建日式風格之廟宇」為條件同建廟,隔年(一九三九年)竣工,名「竹林山寺」,取蘆「竹」、「林」口、龜「山」三地名之「竹」、「林」、「山」為名。
戰後,在一九四六年,竹林山寺信徒研議擴建計畫,並決定將原先的日式廟宇改建為閩南式寺廟,直到 1949 年工程全部完成,並同時改寺名為「竹林山觀音寺」至今。
以下是聯合報的地方新聞報導:
竹林山觀音寺 重建12年燒20億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新北市報導】
2012.11.13 02:58 am
香火鼎盛的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斥資廿多億、歷時十二年改建,下月完工,大量採用台灣檜木、樟木及大陸青斗石,融合中國南方建築風格和台灣民間建築藝術,外觀巍峨,上千萬張金箔裝飾,金碧輝煌。
竹林山觀音寺供奉十八手觀世音菩薩,一九三八年在現址興建日本風格的廟宇奉祀,一九四六年後改建為中國式廟宇,香客絡繹不絕。
重建工程特色是以木材為主結構,使用五、六百根珍貴台灣檜木,光買檜木就花了兩億餘元。
總幹事徐文乾表示,廟宇主殿使用十八根台灣檜木為柱,拜亭四根,兩側偏殿各八根;拜亭兩根跨距十二公尺的橫梁,是廟裡最長的檜木。其中一根檜木的主人往生前說檜木以後是觀音媽要用的,後來檜木被人買走,買家想鋸斷使用,但怎麼鋸都鋸不斷;之後這根檜木隨整批檜木來到竹林山音觀寺,用在拜亭的橫梁,果然是給觀音媽用。
除主結構採用台灣檜木,木雕則使用樟木,再以上千萬張金箔黏貼裝飾,金碧輝煌;龍柱、牆壁、石堵均採用大陸青斗石精雕細琢。
【2012/11/1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其實,我較喜歡改建前的建築布局,尤其是外埕陡坡兩旁種滿松柏,使信徒不能山門外直視內部,綠意蔥蔥,古情盎然,更添加宗教上的崇高與神秘感,個人認為這樣的布局應該是日治時期所保留下來的吧。雖然如此,如今新建築的特色更較之前具神聖感,也較能容納更多的信徒前往參拜,不致擁擠,兩者各有優劣。
無論如何,就讓我們期待林口竹林山觀音寺的完工吧,希望明年春節前去參拜時能看到新建築嶄新的一面!
相關連結:
[台北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湖子古厝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88篇)
整修中的竹林山觀音寺,臨時大殿內擠滿進香祈福的信眾,廟外的商店美食區攤販雲集,宛如熱鬧的市集。 我隔著圍欄,遙望整修中的觀音寺,殿柱牆堵,雕牆畫棟,美輪美奐,金碧輝煌,卻已不見任何舊廟的色彩。
無聊之餘,只好改逛大廟對面的「竹林山寺公園」。公園佔地不小,園內遍設花木、池塘、涼亭、步道、小橋、假山、草坪, 各種庭園造景,以供遊客遊賞。在公園內閒逛,園中有幾座昭和13年(1938)的日式石燈籠及殘缺的燈座遺跡,吸引了我的注意。
另外,在竹林山寺公園牌樓旁,兩側的階梯下方,各有一尊石獅子,造型類似日本神社的狛犬, 也讓我感到訝異,這石獅子是屬於竹林山寺的舊物?或者林口昔日曾經設立日本神社?
蒐尋資料,沒有發現林口曾設置過日本神社,反而從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找到了線索。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之狛犬/石獅篇 - 臺灣石獅地圖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目前存於寺前花園之形似狛犬之石獅與石燈籠應即日治時遺物。當初發現這對也是誤打誤撞,原本是要記錄戰後改建的傳統閩南石獅,2004年到現場時,戰後改建的構件早已拆解,新建石材全為大陸進口的青斗、花崗,用料粗大氣派,僅見一些舊散件堆陳於廟右空地,已未見傳統閩南石獅之蹤影。大老遠跑到林口卻撲空,正不甘心地在週遭閒逛時,這才見到是對「石獅」。
kevin17920:古蹟--林口竹林山觀音寺介紹
竹林山觀音寺也保留本省民間建築藝術的精華。木雕、石刻、不論鳥獸蟲魚、人物花卉、雕鏤得十分精緻典雅。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前後花園面積遼闊,種植各種花木,終年蒼翠蔥籠,其中以櫻花最多。每年春天,花開時節,絢爛燦麗的櫻花,嬌豔動人的杜鵑花,引來無數的遊客上山賞花,媲美陽明山花季。花園中建有亭台、供遊客休憩之用。並以水泥塑造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很受小朋友的喜愛。竹林山觀音寺係古色古香,建築巍峨宏偉宮殿式的廟宇。採南方建築風格,廟宇規模十分輝煌、廟內中庭能容千人之多,廟中石雕文物為精美極品,雕刻傳神生動,文字孔武有力更添觀音寺莊嚴之氣。
0 comments:
歡迎您回覆與本篇文章的寶貴意見,但請勿回覆內容與文章本身無關、人身攻擊或其他不適當的言論。本板將會提出嚴重警告以及保留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請訪客您在「Comment as」處選擇個人身分(Open ID)回應。若訪客您尚無法登入身份,請選「Name/URL」留下回應資料,再次謝謝您的回應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