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臺北盆地的開墾過程中,河運交通的有相當高程度的重要影響,移民沿著淡水大漢溪往上由開墾,三角湧也藉此獲得發展。移民於三峽地區最早開發的範圍是橫溪、三峽溪、大漢溪匯流口沖積而成的平原附近,即是「三角湧」地名的起源。清領乾隆時期,安溪移民逐漸增加,形成所謂「溪聚落」的發展,三峽第一條街區「三角湧街」便在時期初步成型。
三峽山區產有得製作染料原料的大菁,由淡水河運進布匹後,就近取得清澈的三峽溪水,接而造就了三峽染布業之發展,早年三峽街區的商業即以染布業著名。外國勢力進駐後,鄰近茶區、樟樹的開發,加上伐木、採藤、燒炭等發展,清領晚期三角湧即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利用大漢溪河運作為貿易,成為以三角湧街為中心的商業據點,極盛時期往來船隻達六十艘之多。